基于城市流强度测度的内陆与沿海城市群比较研究——以武汉市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本文选题:城市区域 切入点:城市流 出处:《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以来,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集聚形态。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三大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等,对于内地的城市群则涉及较少。而两者间对比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选取沿海与内地城市群的典型代表——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构建GIS城市流强度模型,从客运流、信息流两个方面对两大城市圈的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与沿海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内地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较小;在结构方面,沿海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已经发育成熟,形成了多级中心结构,而武汉城市群仍是单中心结构。据此,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旨在提高内地城市群质量的策略。
[Abstract]:Sinc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for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ree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s, such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Beijing-Tianjin Tong, which were earlier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oastal and inland urban agglomeration-Yangtze River Delta and Wuhan City Circle-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GIS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passenger f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astal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of Wuhan urban circle in inland China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astal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of the Wuhan urban circl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astal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urban system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long the coast has matured and formed a multi-level central structure, while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still a single-center structure. Based on this, the strategi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land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ngle of spatial planning.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
【基金】:亚太研究网络APN项目“中国和印度巨型区域发展和环境变化”(ARCP2013-22NMY-Sellers)的资助~~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江;许传阳;陈志超;;河南省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梁兴辉;王丽;;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3 李昌强;王丽会;南月省;;济南都市圈城市流强度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孙继琼;徐鹏;;成渝经济区城市流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年30期
5 薛宗保;;成渝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1期
6 张林友;;福建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城市流强度提升的视角[J];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袁媚;;杭甬温区域城市流强度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8期
8 袁晓玲;范玉仙;;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08期
9 林东华;吴秋明;;福建省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研究[J];东南学术;2013年01期
10 李渊妮;张新民;;广东省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J];特区经济;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兆德;孔伟;;基于县域单元数据分析的山东省城市流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2 孙继琼;;成渝经济区城市流强度实证研究[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4期 总第18期)[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昌强;基于城市流的济南都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芮祖平;城市流视角下江淮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李颖;沈阳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2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65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