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城镇化质量 + 规模经济 ; 参考:《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目前进入了高速发展之后缓慢而平稳的休整过度期,即我们所说的新常态,这个时期必须要开发经济增长潜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的产物,反过来,城镇化也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成为经济向有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从工业化阶段来看,目前中国已经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今后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工业化质量,推进产业高级化;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我国进入了城镇化中期快速推进的减速阶段,应该将发展城镇化质量、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的战略选择。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先对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做了科学分析和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描述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动力机制、建立评价城镇化质量的维度指标。其次,从城镇化规模、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一体化结构等维度,采用熵值法实证评价2002-2015年份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城镇化质量发展情况,并利用耦合协调度理论模型分析各个省份历年城镇化水平-质量协调度变化趋势,从具有经济相关或者空间区域关联的城市群角度研究时间序列的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水平-质量协调度,分析各地区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水平-质量出现差异的原因。再次,从城镇化规模、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一体化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我国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口红利消退、资本市场投资需求增长趋势放缓和集聚外部不经济制约了城镇化规模经济发挥作用,产业结构低端化、技术创新缺失影响下的要素生产率低下和要素分割市场严重、市场机制不完善影响下的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共同制约了城镇化推进效率的提升,城乡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公共服务结构等供给结构的失衡,和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需求结构的失衡共同构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失衡。最后,从开发规模经济潜力、从低效走向高效、从区域分割走向一体化等方面来构建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的路径选择。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slow and steady recuperation after rapid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new normal. In this period, we must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urn, urbaniz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transform the economy into an efficient growth mode. Judging from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the later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s a whole.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ge of urbanization, China has entered the deceleration stage of rapid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middle period, and should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s the strategic choice in the future.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based on it describes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stablishes a dimension index to evaluate urbanization quality. Secondly, from the dimensions of urbanization scal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ucture, the paper empirically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 (ex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in 2002-2015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By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theory model, the change trend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quality coordination degree in each province over the year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urbanization level-quality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ime series are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ith economic correlation or spatial regional associ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urbanization level-qua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nalyzed. Third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urbanization scale, urbanization promotion efficiency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uc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China, and thinks that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is fading. The slow growth trend of capital market investment demand 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external diseconomies restrict the role of urbaniz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the low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ow factor produ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ck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erious market segmentation of factors. The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mperfect market mechanism restricts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structure, such as th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s,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erv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imbalance of demand structure, such as consumption structure, constitutes the im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scale economy, from low efficiency to high efficiency, from regional division to integration, we construct the path cho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本超;大力普及城市化科学知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城镇化知识十五讲》题序[J];城市问题;2001年02期
2 姜爱林;;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重庆行政;2002年03期
3 姜爱林;;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资料通讯;2002年03期
4 金诚;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5 陈静,孟庆艳;中国城镇化之路该如何走[J];小城镇建设;2005年06期
6 汪光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07期
7 孔凡文;苏永玲;;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55期
8 孔凡文;;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71期
9 张雯;;通过产业优化解决就业推动中国城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杜爱萍;;中国城镇化回顾与战略选择[J];行政论坛;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泉;;中国城镇化的过程、现状与前景[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伍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深化研究[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3 谢扬;;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6年
4 刘芸;樊晟;;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制度革新[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马庆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当前态势与“十二五”政策展望[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6 温来成;;政府公共服务与中国城镇化进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曹广忠;刘涛;;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徐高;;理解中国城镇化的人口视角[A];2012年冬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2期)[C];2013年
9 张雷;唐志鹏;黄园淅;李江苏;;中国城镇化的节能减排路径选择[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王国平;;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的五个问题[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研究员 郭占恒;中国城镇化面临三大结构性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2 陈进玉;中国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N];东方城乡报;2013年
3 上海财经观察人士 陈宁远;中国城镇化的愿景:向世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N];东方早报;2012年
4 朱淀 段进军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转型:由蔓延到紧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潘家华;中国城镇化不走发达国家老路[N];中国人口报;2013年
6 记者 李芊;今年中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N];北京商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肖连兵 牛梦笛;“中国城镇化发展坚定我们的信心”[N];光明日报;2013年
8 相伟;中国城镇化的五大阶段性难点[N];建筑时报;2013年
9 记者 彭华;中国城镇化质量排名雅安居272位[N];雅安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莹;中国城镇化规划要有数据支撑[N];中国企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储德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机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王弓;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叶青清;江汉平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郝华勇;湖北省城镇化质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海侠;中国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2 李华斌;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张楚凝;“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4 刘妍;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原因与出路[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曹莉;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陈亮亮;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建设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聂鸿天;中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张明慧;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序贯增长机制[D];暨南大学;2016年
9 左婷;中国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阮浩波;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联性的时空演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62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86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