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标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14:00

  本文选题:食品安全 + 可追溯体系 ; 参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中国正积极开展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并率先在行业风险较高、民众消费量较大的猪肉上展开试点建设和逐步推广。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由于应用不同的标准而不相兼容,严重抑制了其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功能。2012年中国商务部陆续发布了指导流通环节肉类蔬菜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统一行业标准,意在推动不同地区或企业之间相关可追溯标准的统一。通过考察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南京H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标准与流程,发现H企业的猪肉可追溯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尚不兼容,在信息采集、信息存储、追溯码、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抑制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应用猪肉可追溯行业标准的三点原因,并提出了如何率先引导大型企业将其可追溯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兼容,逐步推动猪肉可追溯标准相统一,进而引领与促进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 China is actively developing the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has taken the lead in the pilot construction and gradual promotion of pork with high risk in the industry and large consumption among the people. However,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development, pork traceability systems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and among different enterprises are incompatible because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tandards. Its ability to guard against food safety risks has been severely curbed. In 2012, China's Ministry of Commerce issued a unified industry standard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ceability systems for meat and vegetables in circulation. It is intended to promote the unification of relevant traceability standard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r enterprises. By investigating the standard and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raceability system in Nanjing H enterprise, the largest pig slaughtering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pork traceability standard of H enterprise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industry standar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aceability cod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ransmission. On this basis, three reasons for restraining the application of pork traceability industry standards in large pig slaughtering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summarized, and how to lead large enterprises to make their traceability standards compatible with industry standards is put forward. Gradually promote the unification of pork traceability standards, and then lead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in China.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商学院);江南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14ZDA06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可追溯体系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与支持政策研究”(12CGL10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研究”(2013-0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可追溯食品市场效率研究:猪肉的案例”(2015M571671)
【分类号】:F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usie Miller;;可追溯体系信息管理的挑战及展望[J];中国家禽;2009年10期

2 费亚利;龙晓凤;吴秀敏;;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1期

3 徐玲玲;吴林海;山丽杰;;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认知与需要的实证分析——以江苏13个城市为例[J];江苏商论;2011年05期

4 王昌建;;如何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全面可追溯体系[J];中国食品;2011年19期

5 于辉;安玉发;;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年14期

6 林凌;;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09年04期

7 ;成都试运行猪肉可追溯体系[J];四川畜牧兽医;2009年09期

8 本期编辑部;;食品可追溯体系:给食品装上“安心码”[J];食品安全导刊;2010年12期

9 高思安;;可追溯体系对食品安全利益主体的影响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徐玲玲;吴林海;;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态度初探[J];中国商贸;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昌华;胡肄农;白云峰;白红武;;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的探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模式研究》和《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思考与建议》两篇文章作者的商榷[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卫东;大连海参商会诚信联盟讨论海参可追溯体系建设[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年

2 记者 陈雪芹;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逐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杜海涛;我国已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N];中国老年报;2007年

4 杜海涛;我国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N];人民日报;2007年

5 保旭;加快建立可追溯体系[N];经理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文章;打造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力澎;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任重道远[N];新农村商报;2013年

8 王晓然;食品流通可追溯体系“初步建立”[N];北京商报;2007年

9 雷敏;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六大障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施嘉奇;上海已建立较完善可追溯体系[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玲玲;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刘晓琳;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府支持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吴天真;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食品可追溯体系信息共享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枭;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加奎;可追溯规制下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分析[D];江南大学;2016年

3 朱洪涛;婴幼儿配方乳粉可追溯体系的生产者行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4 谢秋菊;四川省生猪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静远;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陈芳;食品可追溯体系与食品企业战略选择[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7 唐赛;食品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博弈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何福;流通环节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秦毅;食品可追溯企业决策意愿建模及分析[D];江南大学;2013年

10 王晓翠;我国药品安全管理要素及其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6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866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