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6:09
【摘要】:国家级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它也因此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然而从城市空间属性的视角对高新区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从高新区建设发展催生带动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入手,剖析高新区与城市内在的经济、社会、政治联系及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表现,从而揭示高新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理,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空间理论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九章是结语,第二~八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第二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基本理论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经济社会大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作了总结。 第三章是对世界科技园区及其发展的研究。回顾了世界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情况,对科技园区的概念内涵、发展机理、发展阶段作了分析和归纳。 第四章是对高新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高新区在城市空间选址、内部功能组织、规划设计上都有特殊的要求,通过具体的空间建构实践,为城市的空间扩展提供了新的方式,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形态。 第五章是对高新区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围绕着创新、生产与服务,高新区与城市之间产生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使相关经济活动及关系在空间上发生迁移与重组,带来了城市空间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六章是对高新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首先对高新区创新网络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剖析,其次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最后研究了高新区建设与城市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隔离及社会空间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七章是对城市政府在高新区与城市空间演变中作用的研究。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干预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主要通过规划、投资、政策、法律等干预手段,来优化空间资源分配、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 第八章是对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杨凌等5个高新区与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每个城市及高新区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优化空间结构、集聚创新规模、构建创新网络的问题。
【图文】:

科学城,关西,学术研究,工业区


关西科学城规划示意

中关村科技园区,区位,中关村


概念——代表了以中关村地区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的、有着广泛被控制和支配结点的高新技术创新网络,成为北京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空间区域,成为未来北京多极核城市空间结构中八个重要极点之一。1999 年,国务院作出了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批示,确立了中关村作为全球高科技网络重要结点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关村的辐射腹地不仅涵盖了北京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甚至还扩散到了全国和全球的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127;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业繁华便利休闲天堂貌 科技创新和谐创业硅谷情——来自专家、科技园、企业的声音[J];华东科技;2005年11期

2 吕国昌;徐晓峰;;宁波高新区崛起两大产业集群[J];今日科技;2005年11期

3 阎凤梧;构建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J];长白学刊;1997年06期

4 鉴心;面向世界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J];经济世界;1997年07期

5 宋群芳;敢立潮头唱大戏──南昌高新区驶入发展快车道[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1999年02期

6 宋捷;优化环境 强化创新是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的战略之举——对长沙高新技术产业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1999年Z1期

7 程远;实施“科技兴区”推动淄博高新区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0年01期

8 廖希林;创办高新区 促进新经济发展[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9 李冬梅;高新区创新文化探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1年04期

10 ;以四个创新为突破口 推动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J];科学与管理;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勇;;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斌栋;涂婷;石巍;郭研苓;;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交通疏解绩效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胡继元;翟国方;张晓丽;王磊;;震后原地重建城市空间重构一般规律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杨;吕宁;薛重生;杨林;;基于RS和GIS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周晓芳;周永章;;喀斯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贵州省为例[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6 杨红平;;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根明;段辉敏;;基于层次模型的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亚文;;工业转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以太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旭;;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大庆高新区北油创业科技有限公司[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长平;苏州高新区:打造未来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N];中国汽车报;2005年

2 杨昌荣;差异化:高新区的竞争力所在[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3 潘骞 沈世伟;蚌埠高新区补上环保课[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罗庆平;泰安高新区“三板斧”打造新城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5 李杜 胡国龙 成东晖;从创业之谷到聚富之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杨晓帆;滨海高新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李立平;长治高新区多方破解用地紧张难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华;诚信 规范 服务[N];贵阳日报;2006年

9 ;我们要为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N];杭州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陈光明 通讯员 :李红霞;鞍山高新区为东北老工业助力[N];经济参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邢兰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陈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产业集群、制度安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5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3年

7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吴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李怡;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童乔慧;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强;关于中国高新区二次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D];清华大学;2004年

2 钟源;开发区与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孙劭方;高新区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及培育研究--兼论洛阳高新区创新网络[D];河南大学;2001年

4 张鸿;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5 修桂连;高新区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6 汪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比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张乾勇;株洲高新区孵化器模式比较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郑云凤;城市高新区视觉识别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曾艳梅;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成小梅;转型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6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66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