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1:13
【摘要】: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问题(Initial Public Offering),近几十年来一直备受国内、外金融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IPO抑价”之谜更受众多学者深入研究。IPO短期表现普遍呈现出发行价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IPO抑价(Underpricing)。三十多年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说,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得到一致认同。中国证券市场虽然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但新股发行市场上依然存在高抑价现象,且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IPO抑价很高且长期居高不下。我国IPO抑价的异常现象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结合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提出了多种理论描述和猜测,然而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通常只能得出影响IPO抑价的相关因素,却不能从理论上解释我国IPO高抑价存在的根本原因。 自2005年我国新股发行开始全面采用累计投标询价制以来,新股发行首日平均抑价仍旧在120%以上,询价发行的市场化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消除IPO高抑价现象。我国新股发行高抑价根本原因何在?为何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在我国并不能消除IPO高抑价现象?鉴于这些问题回答,从理论上指出我国IPO高抑价的根本原因,这对于提高一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借鉴意义。 针对我国一级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新股参与主体对新股价值评估异质的角度出发,对我国IPO高抑价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试图从理论、实证和数值分析上进行解释和论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解释我国IPO高抑价存在的原因。 在对我国不同的发行方式下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的研究中,本文提出了投资者存在异质预期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对新股的价值评估中必然存在分歧。根据这一假设,建立了固定价格发行和询价发行下IPO定、抑价模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在两种发行方式下,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都有有意抑价的激励,因此,不论哪种发行方式都不可能消除IPO抑价;同时指出投资者对新股价值评估分歧越大,IPO无意抑价越高,其首日抑价也越高。数值分析为本部分的结论提供了支撑,同时,本部分从实证上证实了投资者异质预期代理指标与IPO抑价之间存在显著正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IPO高抑价可能大部分来源于投资者异质预期而导致的无意抑价。 对询价下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中,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在CARA效用函数的基础上,以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建立IPO定、抑价模型,并根据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机构和潜在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之间对新股的价值评估是否存在分歧进行抑价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不论哪种异质预期,新股定价参与主体都有有意抑价的激励,因此询价下不可能消除IPO抑价;在机构投资者对新股价值评估不存在分歧时,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隐藏申购需求追求更高的IPO有意抑价,发行人为规避机构投资者有意抑价行为,降低IPO抑价,可以通过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改变新股配售规则来进行抑制;证券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对新股的价值评估分歧(异质预期)越大,无意抑价也越高,IPO抑价也越高;同时,参与主体之间对新股的价值评估分歧(异质预期)越大,可能导致新股首日跌破发行价;当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异质预期时,尽管机构投资者无法通过隐藏申购需求达到高有意抑价的目的,但为规避“逆向选择”,往往导致较高的无意抑价。 最后,论文的每章都做了数值分析,为本文结论提供了支撑;同时,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我国IPO高抑价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表明,异质预期在我国的确存在,且对我国IPO抑价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为本文结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图文】:

抑价,风险规避,机构


构的分歧加大,导致新股跌破发行价。从长远来看,对于证券市场尚未完善的国家来说,结论 3 的作用是,它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理性,增加新股申购风险,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使市场良性发展。同时,它可以促使券商承销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加大造假公司的上市难度,可以促使发行价定价更加合理,减少一些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4.4 数值分析为了探讨异质预期对抑价的影响,本文以某公司 IPO 发行为例进行数值分析对机构和发行人同质抑价、机构和发行人异质抑价两种情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得到部分 IPO 发行中的管理启示。应用 Matlab 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如下:①机构和发行人同质抑价分析设在询价前,机构投资者估计新股的价值为 =12Mp ,方差为 2.52σ =;ρ =2;π =3.8元/每股;a =0.5606;s =1;q =0.0167;利用上述参数,探讨和n与有意抑价UP 的关系,见下图 4.1、4.2:

抑价,风险规避,发行人


图 4.4 风险规避情况下sMp , p对 IPO 抑价影响Figure 4.4 The membership between IPO underpricing andsMp , pbased on institutioninvestors’ risk avoiding在上图 4.4 中图形的可以看出,图形是一个向上倾斜的斜面,这说明UP与性正相关,与Mp 呈线性负相关,且Mp 对UP的影响大于Mp 对UP的三坐标轴交点部分,即图中的MMp <p部分的 UP<0,且Mp 和p差越大,UP越小,当 =5Mp,=15Mp时,MMp p最小,IPO 抑,小于 0。这也进一步说明当机构投资者对新股的价值评估大于发行人对值评估时,随着两者之间价值评估的差距扩大,IPO 抑价逐步减小,以至,且机构投资者与发行人分歧越大,新股的首日收益逐渐为负,从而验 3。当MMp >p时,即图 4.4 中的对角线上面靠右部分的斜面, 很明和Mp 的数值差越大,越靠近图形的右边,抑价也越高,即发行人和机构分歧越大,IPO 抑价越高,当=15Mp,,=5Mp时,MMp p最 抑价也最高,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结论 2 和 3。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纯俊;;家族企业上市前后绩效变化实证分析[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2 金超;柯昌隆;;基于信息经济学的IPO溢价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1年17期

3 唐豪臻;;海外IPO之路,漫漫其修远兮[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8期

4 赫丽君;;上市公司IPO前后的盈余管理——以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时代金融;2011年21期

5 马磊;王学飞;;从关联交易看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主要法律障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6 张露;古小刚;;基于构建次发达地区企业IPO支持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6期

7 段竞尧;;新股卖空机制对新股发行的意义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8 胡盈;吴冲锋;;基于资产链的异质投资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9 陈伟;;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效率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0 徐志坚;李宗贵;杨碧云;;创业企业IPO市场溢价:对董事会构成、TMT股权分布和风险资本的检验[J];软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荣武;徐文仲;;异质预期、群体演化与资产价格波动[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磊彬;;中国企业IPO到底给投资者带来什么?——长期市场反应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柴亚军;王志刚;;股改与IPO抑价:从公司治理角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4 杨帆;;A股市场IPO抑价新视角——基于智力资本的信息披露的解释[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明龙;张丹敏;邱雅雯;;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问题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储一昀;仓勇涛;;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IPO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7 徐志坚;杨碧云;李宗贵;;创业企业IPO市场溢价:对董事会构成、TMT股权分布和风险资本的检验[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贺宏;李培;;我国上市公司IPO前盈余管理及其长期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郝玉贵;危宝云;;审计师声誉对IPO折价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剑乔;黄德春;李蒙;;基于定价机制的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研究及博弈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周良;坚冰初融 牛年首单中国IPO登陆美股[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美股持续反弹 IPO市场渐显活力[N];证券时报;2009年

3 石婵雪;全球IPO再现活跃 中国企业占募资榜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丰和;资金回笼“让路”IPO 公开市场昨释放800亿[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旭康 胡潇滢;光大证券IPO拉开光大系A股上市序幕[N];证券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于德良;券商IPO标准调整 东方证券有望重启上市[N];证券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禹;方正证券筹谋年底IPO上市[N];长沙晚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徐英;新世纪造船再弃IPO[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吕东;上海银行IPO全面提速拟发12亿股A股[N];证券日报;2010年

10 见习记者 潘侠;西部证券“打哑谜” IPO申请是否被退成疑[N];证券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成;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王立元;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史欣向;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股市IPO定价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宋书彬;中国IPO市场承销商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邱冬阳;发行中介声誉、IPO抑价及滞后效应[D];重庆大学;2010年

6 黄新炎;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7 王鸿;中国创业板IPO发售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ROMKLAO SINTAM;泰国IPO定价影响因素及长期表现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武龙;噪声交易者与中国IPO真实首日收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邹斌;政府窗口指导、询价制与IPO抑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秋娟;询价制下我国IPO定价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欣;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袁雪;独立董事特征与我国IPO企业初期评价关联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佳逸;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定价效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攀;创业板IPO抑价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李超;保荐人制度下A股IPO股票长期绩效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丽娜;我国创业板IPO发行定价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郭冀德;A股市场IPO短期抑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周栎伟;投资者情绪和IPO折价相关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舟佳;IPO询价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4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04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2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