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大股东存在下的董事会结构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5:10
【摘要】: 在市场机制较为有效、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股权较为分散的英国和美国,董事会制度是公认的重要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而且日益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随着委托代理理论和合同理论的发展,自Hermalin和Weisbach于1998年发表《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 CEO》开始,国外学者最近几年开始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权较为分散公司的董事会运作理论模型进行大量的研究,至今已成为微观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解释和确定董事会形成的内部机理及其董事会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资本市场进行了研究,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经理对董事会的影响、最优董事会结构及董事会治理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大大推动董事会理论模型的完善与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普遍存在大股东,大股东往往会利用自己在股东大会上高投票权控制股东大会,由此控制董事会的组成与结构,因此公司的CEO人选往往是公司大股东意愿的体现,同时公司董事会的组成又较大程度地受到大股东的控制。因此从大股东视角出发,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模型及其运作机理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相对于大量的董事会方面的实证研究来说,相关的理论模型研究还是非常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本文从深入分析董事会制度及其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首先基于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动机构建基本模型,刻画在单个大股东存在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特征,并收集1999年-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和评价。其次通过扩展基本模型的假设,在单个大股东的基础上引入多个大股东,构建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作用下的董事会结构模型,利用混合样本和分政策区间的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我国关于董事会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尤其是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主要是由于对公司董事会结构的内生性研究不够透彻,因此多数结论并不可靠。最后为了使该方面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本文对比了四种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控制变量内生性之后公司董事会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 本文大量的理论模型推导和实证研究工作得到的研究结果包括:(1)当公司存在单个大股东的时候,大股东出于对公司价值的侵占动机,会利用一些途径控制公司董事会,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能顺利通过董事会的监督;这些途径主要包括,当大股东比例增加的时候,由其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也随之增加,同时内部董事比例也会增加,但是独立董事比例却不受其影响。结合中国的政策,我们发现大股东往往会把独立董事比例压低到政策规定的底线。(2)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的时候,公司董事的组成依赖于大股东之间利益的较量。实证显示,公司董事会中由第一大股东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公司中内部董事比例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随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公司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都是国有股的时候,由第一大股东选派的外部董事比例更大,内部董事比例也更大,而独立董事的比例更少。(3)使用工具变量法和联立方程计量方法消除变量的内生性之后发现,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不对公司的业绩造成显著影响。 本文提出一个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下的董事会结构的理论模型框架,从大股东的视角来研究董事会结构问题,从理论上阐释大股东对董事会结构的控制程度,对丰富公司治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探讨单个大股东及多个大股东之间存在监督和合谋关系时对公司董事会结构的影响,通过多种方法对比研究控制变量的内生性之后董事会运作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弥补了该方面研究内容的空白,对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监管效率,有效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受大股东的侵害,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24;F271
【图文】:

董事,股东,和合


图 4-1 监督和合谋关系下第一大股东董事人数均衡比较e 4-1 The comparison of equilibrium number of directors appointed by thshareholder between monitoring and collusive mechanism

董事,和合,第一大股东,股东


图 4-1 监督和合谋关系下第一大股东董事人数均衡比较re 4-1 The comparison of equilibrium number of directors appointedshareholder between monitoring and collusive mechanis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顾建国;龙建成;;公司治理、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李春玲,王化成;家族性控股股东资本运营策略研究——对许荣茂家族套取上市公司收益的案例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4期

3 何问陶,王金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2年09期

4 张祥建,刘建军,徐晋;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5 万俊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权与小股东权益保护[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6 李维安,张耀伟;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7 段亚林;监管控股股东滥用股权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5期

8 李有根,赵西萍,李怀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5期

9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747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47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0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