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5 12:17
【摘要】: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全球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循环经济从物质循环角度提倡在“资源-产品-二次资源”的闭环模式下发展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研究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如何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循环经济如何运行这一主线,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等基本问题入手,研究了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问题,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园区及区域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对循环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主要研究及创新性工作如下: 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了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四大环保战略的联系与差异;分析了经济系统的缺陷,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了类比,提出了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战略,即技术-产业-制度的生态化战略。 2、研究了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提出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 (1)详细分析了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并进行了理论总结:合理的生产结构、原材料优势、技术可行性和正确的多元化是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四个关键因素,联合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其成功的潜在因素。 (2)研究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指出向循环型企业的转型要求传统企业在发展战略、组织机构、环境管理模式、技术支持系统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循环型企业的运行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战略、组织及实践三个层面展开。 3、研究了日照生态产业园发展共生产业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园区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 (1)详细分析了日照生态产业园产业共生的模式,并进行了理论总结:在大环境规划自身发展,围绕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循环耦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强管理及理顺体制等手段进行生态产业的整合和设计。 (2)研究了实体生态产业园和虚拟生态产业园的一般运行模式。指出实体生态产业园的构建策略包括核心企业、材料或副产品交换、资源回收系统和能源连接;园区的环境管理分为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我国生态产业园较理想的开发方式是环保局与经贸委和规划部门在市长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提出实体生态产业园的构成要素分成直接支持服务系统、企业群落和间接支持服务系统三大类。研究了虚拟生态产业园的运行模式,认为虚拟生态产业园是较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信息集成共享系统是虚拟园区的“中央总部”,构成要素包括园区核心系统、园区支持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信任是虚拟园区强有力的“软性治理工具”。 4、研究了资源县发展生态县域经济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 (1)详细分析了资源县探索生态县域经济的模式,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指导观念、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及政府职责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总结。 (2)研究了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循环型区域的四大要素为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诸要素的形成途径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制定规划、建立综合决策和协商机制、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模式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制定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抑制过度包装、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5、研究了我国循环经济运行的动力问题。分析了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及我国企业、园区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指出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政府应通过规范、引导、培育、激励、惩罚等途径解决动力不足问题。 6、针对动力不足问题,构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框架。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两部分,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基本法、专项法、标准体系的制定以及相关部门法的修订,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费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废弃物交易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5
本文编号:2781541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鑫;蔡圃;;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以高台工业园区为例[J];甘肃科技;2012年24期
2 夏金平;;循环经济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2年3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翟绪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张昌勇;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红林;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与优化机制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芳;沈阳市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2 王姝慧;基于循环经济的矿业企业运行机制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1年
3 裴兰;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青海产业结构调整[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云;生态产业园企业动力机制与战略定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何帅;广西南宁市《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状况调研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薛皎;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政策“介入—退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段慧峰;广东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政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1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78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