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14:02
   一 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城乡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所在。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全国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农村城镇化。 城镇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古代城镇、近代城镇和现代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城镇的发展表现为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农村城镇化就是农业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地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农村城镇化动力就是促使农村各种要素向城镇集中的力量。农村城镇化初级阶段以农业自身的发展为基本动力;中级阶段以工业化为基本动力;高级阶段以服务业的发展为基本动力。农村城镇化动力的系统是指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和制度动力的综合体,利益动力发挥导向作用,产业动力发挥根本作用,制度动力发挥保证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共同的合力,推动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二 WP=156 农村城镇化,乃至农村城镇化动力,就其生产关系属性而言,属于具体生产关系范围,因而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属性。基于这样的认识,这里所讲农村城镇化动力的前人思想,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思想,又包括西方经济学家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思想,还包括国内经济学家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思想。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没有使用农村城镇化动力的提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之间关系的论述中,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论述中,却隐含着农村城镇化动力的思想。国内有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曾经涉及农村城镇化的动力问题。这些有关农村城镇化动力的思想,对研究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和参考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工业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和商品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带动力、吸引力和驱动力。西方经济学家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思想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资本动力、克拉克和钱纳里的产业动力、托达罗的预期收益动力、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贸易动力。国内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费孝通教授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内生动力;陈彤和宁越敏分别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外生动力;段杰和李江在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分析中包含着农村城镇化结构动力思想;刘再兴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了农村城镇化的区位动力,提出了断裂点模式。 三 对广大农村居民来说,经济收入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经济利益大小是他们进行产业选择和区域流动的基本依据。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是农民非农化的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农 WP=157 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力,地区收入差距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向东部流动的动力。总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利益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诱导农民流向乡镇企业或小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储蓄差距。农民因收入少进而储蓄更少而导致的投资不足,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高于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性上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01年以来,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但是,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高于东部,西部乡镇工业发展缓慢,导致西部地区广大农牧民离土又离乡,奔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中西部的大中城市。 四 从国家城市化或农村城镇化的全过程来看,在初期阶段,农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在中期阶段,工业是农村城镇化的中坚动力;在后期阶段,服务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已经处于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性产业动力,农村工业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性产业动力,农村服务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后发性产业动力。 农业的发展由于在一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必然为建立工业化结构和农村城镇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传统农业束缚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现代农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形成剩余劳动力,达到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标准化。农村工业是在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独立出来的,与农业和城市工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一支独立经济力量,成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桥梁。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 WP=158 必须加快企业组织调整,为向城镇集中创造条件;加速技术更新步伐,为城乡工业衔接奠定基础;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我国农村服务业即农村第三产业。在国家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中后期,服务业在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 我国农村城镇化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既符合农村经济规律的要求,又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要求,从而促进农业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F299.2
【部分图文】:

城市分布,城市分布,断裂点


51图 2-2 城市分布图如果求出中心城市i和周围若干个邻近的同级城市j之间的断裂平滑的曲线把它们连起来,就得到了i城的吸引范围。试求 A 城的范围。解:设 A 到 B、 C 、D、E、F的断裂点分别为 b、c、d、e、f。那断裂点公式计算:

引力范围


80AP19.1()80261301=公里+=+=ADADdPPd16()80321261=公里+=+=AEAEePPd37()80101501=公里+=+=AFAFfPPd样,A 城的引力范围如图 2-3 所示。

轨迹图,引力,轨迹,断裂点


-4引力轨迹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前;;义乌市农村城镇化道路发展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2 蒋雪梅;黄婧婧;;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的路径浅析[J];开发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杜井冈;海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移民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潘华;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金国;我国村镇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保满;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张贺龙;陕西省农村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发展途径分析[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4 谢倩;河北省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胡小凤;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彦坤;“回流”背景下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刚;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风险预警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萱;县(市)域城乡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9 高小丽;上海郊区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周俊;农村城镇化中社区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9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09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9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