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
【学位单位】:河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F240
【部分图文】:
则当指本文中的“现实创造能力”(详见3.1.1)。在《成功智力》一书中其认为,要想在任何领域中出人头地,创造力都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其所描述的成功之桥(如图1.8所示)既是通向成功之桥也是通向创造之桥—要想富于创造力,亦须使“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及“实践性智力”三者间达到协调。蘸黔个体.成功图1.8通向创造、成功之桥示意图其后,其又在与特德·鲁巴特(ToddLubart)博士合著的《不同凡响的创造力》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的“六项资源”以及实现从创造到成功的“买低卖高”观点。创造力的“六项资源”,是指以下六个“创造要素”。一是智慧资源。其所谓的智慧是一种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三种智慧构成:能产生新想法的“综合智慧”;认清问题、建构问题、调度资源以及评估想法价值的“分析智慧”;知道根据别人的批评、评价来改进自己的想法、调整宣传策略的“实用智慧”二是知识资源。要有创造力,就必须要有一些必要的知识(包括必须的正式知识和非正式知识);不过,太多的知识会阻碍创造力的产生:
—因“资源一系统”关系的不同,其作用既可能是正向作用也可能是负向作用或“零”作用。基于人才资源作用的上述特点,笔者提出了在知识经济下人才资源与科技、管理和系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等)关系的“支点”假设—人才资源在其中起着“支点”的作用(如P26图1.16所示)。图中:—D为系统目标,d为系统目标的“荷重’,、“惯性”;平衡趋势“+”或
构被合称为“分析器”,传出神经、效应器被合称为“执行机构”。三、响应的概念及其机理在图2.2中,人类对各种刺激的反应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本文所定义的行为,为了便于对行为形成的过程、机理进行分析,同时也为了突出人类行为过程中始终存在的自觉、能动特点,本文将该图中的反应“缩”至行为的范围,并将由刺激到行为的这一过程称为响应,则行为是个体在内外部刺激下的响应结果(参见图式2.1)。内、外部刺激一“响应”一行为(图式2.1)、白—一~一—一~一一一-—一尹响应图式2.1中,带双引号的响应—“响应”所表示的为图2.2中的阴影部分,即刺激与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本文认为“响应”过程可相对区分为“感受”、“理解”和“整合”这三个相互联结、影响的环节与过程,且这三个环节与个体相应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如P34图2.3所示的基本对应关系。可见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宏原,马启华;论人才的非规范流动及其规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蔺丽英;张春雨;;从人才资源功能调控角度谈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J];大家;2011年22期
3 袁振兴;马昭;李艳;;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孵化”路径及其运行机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4 于光;;职业高原现象的系统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大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开发:效率、流动与对策[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国成;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才资源开发及模式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陆志成;香港篮球运动员人才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万佳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人才开发政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任永方;面向“共赢”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探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于光;科技人才创造力的时变规律及其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4 周艳;天津开发区人才竞争力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鞠进增;诸城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6 陈秀珍;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7 程广周;城市人才环境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李艳婷;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7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1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