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1:53
【摘要】: 综观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并非“青一色”的竞争实体,政府经济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衍生物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国有企业存在“公认”的低效率问题,政府经济也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存在的客观基础,国有企业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政府经济的效率,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认为,政府经济中存在“激励不足”,应切实加强政府经济的监督。政府经济的有效监督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它既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无论国家形态、经济体制、发展水平如何都将存在,这是由政府经济的性质及其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因此,本文集中围绕政府经济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及其国有资产对为什么需要监督和如何监督等问题进行论述。对前一问题,分别从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品供给、国家职能与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政府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代理问题的逻辑分析中,阐明了政府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从一般意义的企业经济代理、公有经济的代理特征、政府经济的行政代理、以及国有产权的“双重代理”问题等不同侧面分析了实施政府经济监督的内生必然性;并从产权角度提出了国企外部监督的内部化机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政府监督的“公共利益”以及监督的成本与收益等问题。对后一问题,通过对西方国有企业的历史考察、监督制度比较以及对我国政府经济监督问题的现实分析,提出并阐明了政府经济的监督制度安排,包括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国有资产产权监督模式。 本文对政府经济的监督研究是把政府经济放在“双重代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来进行的,即国企的委托代理关系涉及两个领域:一是非市场领域的行政代理,即公民通过政治程序在非市场领域形成的公民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市场领域的经济代理,即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经济程序,在市场领域形成政府对资产管理部门,直至资产经营者——国企的委托代理关系。全文内容按照“需要与监督——监督机制——监督成本与收益——监督效率——监督制度安排”的主线展开。通过对政府经济的公共产权属性的理论分析,揭示出国企及其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对我国转型期国企“双重代理”的特殊性分析,提出了加强国企及其国资监督的理性思路和制度安排,即实行国企分类监管和有效的产权主体监督。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政府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WP=11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些方法,如制度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借鉴现代主流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具体实践问题,注意运用一般原理解决特殊问题。由于理论界对政府经济的监督研究尚处开创和探索性阶段,资料搜集难度很大,给进行规范的系统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 本文在逻辑结构上,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展开分析,具体分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选题背景、意义,政府经济监督内涵界定,研究范围和视角,方法与关键概念以及文章基本框架;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分析了政府经济监督理论的产生,政府经济的代理问题,产权监督机制和监督的经济学等问题;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五、六、七章,通过对西方国家国企的比较和我国政府经济的监督问题分析,提出了政府经济的监督制度安排。 本文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了较深入地探索,并得出主要结论: 1、政府经济源于社会公共需要,其功效是提供公共品,但存在供应效率损失。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享受的无差异性和公共性特征,即表现为公共品的性质。公共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它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社会越发展,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因而政府经济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形式。从本质上说,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政府组织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包括制度、秩序、物品和劳务等在内的公共品职能。公共品的提供方式有多种,但归根结底是由政府(国家)公共预算供给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来实现。政府提供公共品要讲究节约和效率,所以,需要选择和确立恰当的产权制度。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权特点决定了它的产权选择是公共产权制度。但在公共产权运行中,它往往会遭到侵蚀,表现为使用的“公地悲剧”、消费的“搭便车”、生产中的“偷懒”和“内部人控制”严重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公共产权中的效率损失。然而,即使是公共产权存在“公认”的供应效率损失,无法达到资源配置中的帕累托最优,社会公共需要的存在也是客观必然的。事实上,并不能改变其公共产权的不可分性、非排他性、外部性和不可转让性显著特征,否则“市场失灵”就无法弥补,政府经济的“公共品”属性就会自然瓦解而有悖初衷。 2、政府组织存在“激励不足”,要履行好公共受托责任,应主要依靠监督,监督的目的是改善政府经济运行效率。政府是国家的代理机构,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接受人民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123
【文章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范围、方法与关键概念
1. 政府经济监督的理论溯源
1.1 社会公共需要、公共品与公共产权
1.1.1 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品特征
1.1.2 公共产权及其效率损失
1.2 国家、政府与公共受托责任
1.2.1 国家起源
1.2.2 政府与公共受托责任
1.3 委托代理关系与政府组织的“激励不足”
1.3.1 政府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3.2 政府组织中的“激励不足”与“监督有效”
1.4 小结
2. 政府经济的代理问题分析
2.1 代理问题的一般理论分析
2.1.1 委托代理的特征:信息非对称性#@@#-68-52
2.1.2 委托代理问题分析框架
2.1.3 “团队生产”中的道德风险与监督
2.2 政府经济的行政代理特征与失效
2.2.1 公有经济的代理特征
2.2.2 公共产权的政府代理
2.2.3 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失效
2.3 国有产权委托代理问题
2.3.1 国有产权的内涵与属性
2.3.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问题
3.政府经济的产权监督机制分析
3.1 公共产权维护的特殊性
3.1.1 产权维护机制
3.1.2 国有产权维护的两难境地
3.2 产权主体监督的理论依据
3.2.1 产权主体监督述评
3.2.2 产权主体监督的理论依据
3.3 国有产权监督机制分析
3.3.1 企业监督机制一般评介
3.3.2 国企外部监督的内部化机制
4. 政府经济监督的经济学分析
4.1 政府监督的“公共利益论”分析
4.1.1 政府经济中的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4.1.2 监督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2 国有产权代理成本与收益分析
4.2.1 国有产权的代理成本
4.2.2 国有产权的代理成本与收益
4.2.3 国有产权监督的内生必然性分析
4.3 委托代理非均衡特征与产权监督博弈:一个应用分析
5. 政府经济的监督制度比较分析
5.1 西方国有产权的演化和评析
5.1.1 西方国企的历史考察
5.1.2 制度差异:政府--企业关系
5.2 不同国家国企监督制度比较
5.2.1 国有经济比重与产业分布
5.2.2 国企的监督制度分析
5.2.3 国企代理人行为法律监督比较
6. 我国政府经济监督问题的现实考察
6.1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的现实考察
6.1.1 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6.1.2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6.1.3 国企改革中监督的困惑
6.2 国企代理人问题与监督的内生性分析
6.2.1 国企所有权安排的历史逻辑与代理人问题出现
6.2.2 国企代理人激励机制分析
6.2.3 国企代理人“两权激励失衡”与监督分析
6.3 国企代理人监督机制现状分析
6.3.1 国企代理人监督必要性
6.3.2 国企代理人监督的基本形式
6.3.3 对监督约束机制的评价
7. 政府经济的监督制度安排
7.1 现行经济监督体制的缺失评判
7.2 构建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督的基本思路
7.2.1 国有资产监督的基本框架:资产与财务统一
7.2.2 完善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7.2.3 重构我国政府经济监督体系的思考
7.3 国企分类监管:国有产权监督模式
7.3.1 国企分类监管的可能性
7.3.2 国企分类管理的基本模式
7.3.3 国企分类监督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9136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123
【文章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范围、方法与关键概念
1. 政府经济监督的理论溯源
1.1 社会公共需要、公共品与公共产权
1.1.1 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品特征
1.1.2 公共产权及其效率损失
1.2 国家、政府与公共受托责任
1.2.1 国家起源
1.2.2 政府与公共受托责任
1.3 委托代理关系与政府组织的“激励不足”
1.3.1 政府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3.2 政府组织中的“激励不足”与“监督有效”
1.4 小结
2. 政府经济的代理问题分析
2.1 代理问题的一般理论分析
2.1.1 委托代理的特征:信息非对称性#@@#-68-52
2.1.2 委托代理问题分析框架
2.1.3 “团队生产”中的道德风险与监督
2.2 政府经济的行政代理特征与失效
2.2.1 公有经济的代理特征
2.2.2 公共产权的政府代理
2.2.3 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失效
2.3 国有产权委托代理问题
2.3.1 国有产权的内涵与属性
2.3.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问题
3.政府经济的产权监督机制分析
3.1 公共产权维护的特殊性
3.1.1 产权维护机制
3.1.2 国有产权维护的两难境地
3.2 产权主体监督的理论依据
3.2.1 产权主体监督述评
3.2.2 产权主体监督的理论依据
3.3 国有产权监督机制分析
3.3.1 企业监督机制一般评介
3.3.2 国企外部监督的内部化机制
4. 政府经济监督的经济学分析
4.1 政府监督的“公共利益论”分析
4.1.1 政府经济中的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4.1.2 监督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2 国有产权代理成本与收益分析
4.2.1 国有产权的代理成本
4.2.2 国有产权的代理成本与收益
4.2.3 国有产权监督的内生必然性分析
4.3 委托代理非均衡特征与产权监督博弈:一个应用分析
5. 政府经济的监督制度比较分析
5.1 西方国有产权的演化和评析
5.1.1 西方国企的历史考察
5.1.2 制度差异:政府--企业关系
5.2 不同国家国企监督制度比较
5.2.1 国有经济比重与产业分布
5.2.2 国企的监督制度分析
5.2.3 国企代理人行为法律监督比较
6. 我国政府经济监督问题的现实考察
6.1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的现实考察
6.1.1 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6.1.2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6.1.3 国企改革中监督的困惑
6.2 国企代理人问题与监督的内生性分析
6.2.1 国企所有权安排的历史逻辑与代理人问题出现
6.2.2 国企代理人激励机制分析
6.2.3 国企代理人“两权激励失衡”与监督分析
6.3 国企代理人监督机制现状分析
6.3.1 国企代理人监督必要性
6.3.2 国企代理人监督的基本形式
6.3.3 对监督约束机制的评价
7. 政府经济的监督制度安排
7.1 现行经济监督体制的缺失评判
7.2 构建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督的基本思路
7.2.1 国有资产监督的基本框架:资产与财务统一
7.2.2 完善政府对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7.2.3 重构我国政府经济监督体系的思考
7.3 国企分类监管:国有产权监督模式
7.3.1 国企分类监管的可能性
7.3.2 国企分类管理的基本模式
7.3.3 国企分类监督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玲;赵黎明;;政府投资项目双层多级委托代理链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2 张忠明,王文超;关于代建制的经济学思考[J];基建优化;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青军;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与监管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郝春禄;基于人力资本开发的辽宁国企管理层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宇;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陈璇;上市公司政府控股形式的差异分析及其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严玲;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与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王淑杰;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
7 吴卫红;政府投资营造林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兰定筠;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制度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朱喜旺;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项目BOE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陈宇;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颖;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PPP融资模式决策及其政府监管[D];天津大学;2010年
2 达峻;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杨宇鹏;城中村改造监督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9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3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