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产业耦合、区域异质性与新零售组织场域

发布时间:2020-10-14 07:15
   新零售业态发展受制于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状况。两业耦合约束下,如何构建新零售组织场域是深化零售业变革以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首先量化分析中国东、中和西部区域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关系及其协调发展水平;其次提出考虑区域异质性下的新零售制度创业优势路径,并剖析新零售组织场域建构过程及其逻辑。研究发现:(1)中国零售业与物流业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共生度表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互动状况整体不佳,东部协调水平最高,总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西部协调水平最低,处于勉强协调阶段;(3)东、中和西部理应分别建构平台服务商、实体零售商和物流服务商主导下的新零售组织场域;(4)三种新零售组织场域形成过程中的制度创业、集体行动、合法性建立以及新旧制度联动变迁等组织行为逻辑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新零售业态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部分图文】:

趋势图,物流业,零售业,趋势


全国和三大区域层面零售业与物流业共生度演进状况如图1所示,其中图1-a为物流业对零售业的共生依存度的演进形势,图1-b为零售业对物流业的共生依存度的演进形势。考察期内,三大区域零售业与物流业均始终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零售业对物流业的共生依存度均明显高于物流业对零售业的共生依存度。全国和东、中、西部区域层面物流业对零售业的共生依存度在2007—2016年间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并均于2017年首次出现微弱下降的情形。就区域对比而言,时间纵向均值下的东部物流业对零售业的共生依存度最高,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西部次之,中部最低。这一结果表明东部零售业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最强,西部其次,而中部最弱。2007—2016年中部物流业对零售业的共生依存度的年均增长速率最大,达到12.73%,西部次之,为11.36%,东部最小,仅5.83%。

趋势图,协调度,物流业,零售业


对历年东、中和西部区域内各省域的两业耦合协调度取区域内均值,其区域对比和时序演进形势如图2所示。两业耦合协调水平呈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局面。除2007年外,其余年份东部两业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中度协调阶段,波动幅度小且总体表现稳定。中部两业耦合协调水平“游荡”于勉强协调阶段和中度协调阶段之间,时序上的变化幅度较小。西部两业耦合协调度全期基本处于勉强协调的阶段,其中2010—2014年持续下降,2015年明显上升后基本维持稳定。可见,中国零售业和物流业整体上尚未形成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局面,并且区域失衡明显。非对称共生关系是阻碍两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零售业和物流业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而且存在不对等现象。东部零售业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强于西部,而中部最弱,但是物流业对零售业的促进作用却完全相反: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物流业对零售业的促进作用远强于零售业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前者下降和后者上升的总体演进趋势尚未实现两业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短期内仍将维持非对称共生关系。

逻辑图,逻辑,区域,零售业


中部区域物流业对零售业的共生依存度最低,但零售业对物流业的共生依存度最高,表明中部区域零售业发展同样受制于物流业。加之,中部区域两业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东部,平台服务商整合零售和物流环节的效果受制于零售业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失衡,因此,其制度能动性弱于东部区域平台服务商的制度能动性。另外,中部多为人口大省,并且乡村人口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19年上半年中部地区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9.6%,(1)实体零售业态占据中部零售业的主导地位。中部区域实体零售业面临网络零售冲击、经营成本攀升和经营观念滞后等制约其可持续成长的问题,寻求变革的意愿极为强烈。中部区域实体零售商拥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和市场权利,具有高结构嵌入特征,更容易感知现存制度矛盾,从而削弱其制度认知嵌入性[55]。因此,中部区域实体零售商是最可能的制度创业者,其新零售组织场域的建构与演进过程如图5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敏;钟春平;;媒体舆论与中国居民房价预期异质性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05期

2 张一国;;异质性劳动力与生产集中的经验研究[J];时代金融;2016年36期

3 焦斌龙;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及其流动——兼论我国劳动力从自发流动向自主流动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4 孙海法;程贯平;刘海山;;经营管理价值观异质性对冲突与绩效的影响——基于123个高管团队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马为超;;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6期

6 鲜于波;梅琳;;主体异质性、复杂网络与网络效应下的标准竞争——基于计算经济学的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08年02期

7 董芳芳;;异质性劳动力市场供求与就业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02期

8 韩忠亮;;要素异质性与贸易动态收益的收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冯亚明;尚海燕;;管理团队异质性与隐性知识关系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健;史修松;;产业关联、行业异质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芳;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熊婕;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与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4年

3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4 崔瑜;基于知识的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宋妍;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吴昊旻;产品市场竞争与异质性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D];暨南大学;2011年

8 邬思怡;房价波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及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9 李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菲;异质性预期与广东省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2 吴迪;基于个体异质性的物流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3 张一国;异质性劳动力、产业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4 李瑞;我国异质性劳动力的就业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段亚鸽;创新异质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王焱;劳动力异质性与地区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5年

7 斯义谱;中国公众通胀预期的异质性诊断检验[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赵明;团队异质性、信任关系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9 毛钦丽;创业团队知识异质性,创新氛围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隆青青;欧元区及其成员国经济周期异质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0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40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