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研究——以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为主要考量
发布时间:2023-12-10 16:26
城市化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同步发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对进城农民工全面而持久的排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城市住房是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物质前提,在当前又构成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瓶颈。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及经济结构调整对城市化水平和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改善并逐步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距离、跨地区和以大中城市为主要迁入地的人口转移过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独特的乡城人口转移过程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体制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己成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制约条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全局,关系着新型城乡一体化的构建和实现。求索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之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异对其城市住房需求的影响、不同类型城市间农民工支付能力的差异是探讨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时的三个重要前提。社会最低住房标准是一个涉及人的基...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的调查研究
1.3.2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力求突破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3 力求突破之处
第2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理论透视
2.1 城市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1.1 城市化理论
2.1.2 从城市化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2 市民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2.1 市民化理论
2.2.2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状况的主要因素
2.2.3 城市住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从公共产品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4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4.1 社会排斥理论
2.4.2 从社会排斥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5 社会公平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5.1 社会公平理论
2.5.2 从社会公平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第3章 我国农民工进城及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历史演变
3.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前的农民进城及其城市住房问题(1949-1976)
3.1.1 1949-1958年:农民进城的活跃期
3.1.2 1949-1958年进城农民住房:农民直接进入城市住房福利体系
3.1.3 1959-1976年:乡城迁移的回流、停顿
3.1.4 1959-1976年进城农民回流及其城市住房的消减
3.2 改革开放初到本世纪初农民工进城及其城市住房(1978-2003年)
3.2.1 1978-1991年:“民工潮”的出现和国家对农民工进城政策的调整
3.2.2 1978-1990 年代初:农民工城市住房形态朝多样化发展
3.2.3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民工大规模进城的序幕拉开
3.2.4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农民工城市住房:集体宿舍和“城市村落”的兴起
3.3 2003年至今: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和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形成
3.3.1 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进城大潮
3.3.2 低端租房市场的发育与市民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城市住房
3.4 小结
第4章 探讨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三个重要前提
4.1 社会住房最低标准
4.1.1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的内涵
4.1.2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的主要特征
4.1.3 市民化条件下农民工城市住房最低标准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的两种性质
4.2.1 农民工的群体内部分异及其不同的市民化条件
4.2.2 农民工个人临时性的打工用房问题与家庭永久性的城市住房问题
4.2.3 两种不同性质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关联
4.3 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4.3.1 住房可支付能力的界定及评价标准
4.3.2 农民工住房可支付能力在一、二、三、四线城市间的差异
4.3.3 小结
第5章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现状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5.1 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总体现状
5.1.1 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形态和住房区位
5.1.2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条件概况
5.1.3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可支付能力
5.2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323份问卷的考察
5.2.1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调查说明
5.2.2 受访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5.2.3 武汉市农民工住房状况的统计分析
5.2.4 小结
5.3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5.3.1 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评价指标
5.3.2 对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5.4 结论
第6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基于SEM模型和LOGIT模型的实证估计
6.1 模型估计的目的和策略
6.2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与其市民化决策的SEM模型
6.2.1 SEM模型的设定
6.2.2 SEM模型的估计结果
6.2.3 SEM模型估计结果的含义
6.3 控制不同类别变量下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决策影响的Logit模型
6.3.1 Logit模型的设定、变量说明、估计策略和数据来源
6.3.2 第一类模型:控制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3.3 第二类模型:控制人口学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3.4 第三类模型:控制住房空间经济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4 实证估计的结论和启示
6.4.1 SEM模型和Logit模型的主要结论
6.4.2 实证估计的启示
第7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成因分析
7.1 农民工城市住房的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
7.1.1 农民工缺乏租购城市住房的支付能力
7.1.2 以农村为最终归宿的特征使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层次较低
7.1.3 高度的流动性使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需求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7.2 户籍制度及依附于其上的城乡二元保障壁垒
7.3 住房体制改革的过度市场化
7.3.1 “房地产经济”和不堪重负的高房价
7.3.2 住房市场扭曲及政府角色的错位
7.4 农民工住房保障缺失
7.4.1 政府住房保障的整体性缺位
7.4.2 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缺失
7.5 城乡土地制度的挤压
7.5.1 农村土地无法为农民工在城置业提供功能性支撑
7.5.2 政府高度行政垄断的城市土地供应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及性
7.5.3 “土地财政”显著恶化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7.6 城市住房供应结构失衡
7.6.1 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7.6.2 租房市场发育迟滞,管理缺位
7.6.3 农民工城市住房供求的均衡:低品质和非饱和的市场出清
第8章 国内外化解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践与启示
8.1 美国化解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实践
8.2 英国化解转移人口住房问题的实践
8.3 国外化解城市住房问题的启示
8.4 国内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践及评价
8.4.1 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模式及其评价
8.4.2 农民工廉价租房模式及其评价
8.4.3 开发园区配建模式及其评价
第9章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9.1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与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考
9.1.1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及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宏观思考
9.1.2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及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微观要件的思考
9.2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基本思路
9.2.1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9.2.2 分类化解不同市民化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9.2.3 循序渐进化解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9.2.4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体制,建立统一的居民身份制度
9.3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9.3.1 实行农民工市民化的梯度转移策略
9.3.2 “以租为主”的策略是化解当前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
9.3.3 培育和规范低端租房市场
9.3.4 适时有序推动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9.3.5 探索和完善农民工宅基地、承包地与其城市住房的衔接置换办法
第10章 结论和余论
10.1 结论
10.2 余论
10.2.1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本质上是乡城关系、农民与市民关系的冲突和重构
10.2.2 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瓶颈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10.2.3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所在和重要突破口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72716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的调查研究
1.3.2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力求突破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3 力求突破之处
第2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理论透视
2.1 城市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1.1 城市化理论
2.1.2 从城市化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2 市民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2.1 市民化理论
2.2.2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状况的主要因素
2.2.3 城市住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从公共产品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4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4.1 社会排斥理论
2.4.2 从社会排斥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5 社会公平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5.1 社会公平理论
2.5.2 从社会公平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第3章 我国农民工进城及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历史演变
3.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前的农民进城及其城市住房问题(1949-1976)
3.1.1 1949-1958年:农民进城的活跃期
3.1.2 1949-1958年进城农民住房:农民直接进入城市住房福利体系
3.1.3 1959-1976年:乡城迁移的回流、停顿
3.1.4 1959-1976年进城农民回流及其城市住房的消减
3.2 改革开放初到本世纪初农民工进城及其城市住房(1978-2003年)
3.2.1 1978-1991年:“民工潮”的出现和国家对农民工进城政策的调整
3.2.2 1978-1990 年代初:农民工城市住房形态朝多样化发展
3.2.3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民工大规模进城的序幕拉开
3.2.4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农民工城市住房:集体宿舍和“城市村落”的兴起
3.3 2003年至今: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和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形成
3.3.1 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进城大潮
3.3.2 低端租房市场的发育与市民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城市住房
3.4 小结
第4章 探讨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三个重要前提
4.1 社会住房最低标准
4.1.1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的内涵
4.1.2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的主要特征
4.1.3 市民化条件下农民工城市住房最低标准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的两种性质
4.2.1 农民工的群体内部分异及其不同的市民化条件
4.2.2 农民工个人临时性的打工用房问题与家庭永久性的城市住房问题
4.2.3 两种不同性质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关联
4.3 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4.3.1 住房可支付能力的界定及评价标准
4.3.2 农民工住房可支付能力在一、二、三、四线城市间的差异
4.3.3 小结
第5章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现状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5.1 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总体现状
5.1.1 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形态和住房区位
5.1.2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条件概况
5.1.3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可支付能力
5.2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323份问卷的考察
5.2.1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调查说明
5.2.2 受访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5.2.3 武汉市农民工住房状况的统计分析
5.2.4 小结
5.3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5.3.1 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评价指标
5.3.2 对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5.4 结论
第6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基于SEM模型和LOGIT模型的实证估计
6.1 模型估计的目的和策略
6.2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与其市民化决策的SEM模型
6.2.1 SEM模型的设定
6.2.2 SEM模型的估计结果
6.2.3 SEM模型估计结果的含义
6.3 控制不同类别变量下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决策影响的Logit模型
6.3.1 Logit模型的设定、变量说明、估计策略和数据来源
6.3.2 第一类模型:控制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3.3 第二类模型:控制人口学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3.4 第三类模型:控制住房空间经济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4 实证估计的结论和启示
6.4.1 SEM模型和Logit模型的主要结论
6.4.2 实证估计的启示
第7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成因分析
7.1 农民工城市住房的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
7.1.1 农民工缺乏租购城市住房的支付能力
7.1.2 以农村为最终归宿的特征使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层次较低
7.1.3 高度的流动性使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需求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7.2 户籍制度及依附于其上的城乡二元保障壁垒
7.3 住房体制改革的过度市场化
7.3.1 “房地产经济”和不堪重负的高房价
7.3.2 住房市场扭曲及政府角色的错位
7.4 农民工住房保障缺失
7.4.1 政府住房保障的整体性缺位
7.4.2 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缺失
7.5 城乡土地制度的挤压
7.5.1 农村土地无法为农民工在城置业提供功能性支撑
7.5.2 政府高度行政垄断的城市土地供应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及性
7.5.3 “土地财政”显著恶化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7.6 城市住房供应结构失衡
7.6.1 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7.6.2 租房市场发育迟滞,管理缺位
7.6.3 农民工城市住房供求的均衡:低品质和非饱和的市场出清
第8章 国内外化解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践与启示
8.1 美国化解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实践
8.2 英国化解转移人口住房问题的实践
8.3 国外化解城市住房问题的启示
8.4 国内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践及评价
8.4.1 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模式及其评价
8.4.2 农民工廉价租房模式及其评价
8.4.3 开发园区配建模式及其评价
第9章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9.1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与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考
9.1.1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及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宏观思考
9.1.2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及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微观要件的思考
9.2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基本思路
9.2.1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9.2.2 分类化解不同市民化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9.2.3 循序渐进化解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9.2.4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体制,建立统一的居民身份制度
9.3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9.3.1 实行农民工市民化的梯度转移策略
9.3.2 “以租为主”的策略是化解当前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
9.3.3 培育和规范低端租房市场
9.3.4 适时有序推动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9.3.5 探索和完善农民工宅基地、承包地与其城市住房的衔接置换办法
第10章 结论和余论
10.1 结论
10.2 余论
10.2.1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本质上是乡城关系、农民与市民关系的冲突和重构
10.2.2 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瓶颈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10.2.3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所在和重要突破口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72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87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