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城入乡:安镇的人口逆城市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4-01-23 15:58
自20世纪70年代"逆城市化"提出以来,这一概念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议题。中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吸收、引进、消化、反思,逆城市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共同介入下,逆城市化研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不仅有核心期刊论文的不断发表,同时还有以"逆城市化"为主题的学位论文涌现。加强逆城市化本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构,进一步深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城市化是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的逆城市化实践。1949年以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不同历史时段,表现出快慢强弱的不同发展态势。与主流城市化相伴随的,是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进行"农转非"的身份转化,进而实现"市民化"的角色转型。本文基于安镇的调查发现,在主流的城市化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段,发生过不同类型的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的逆城市化实践。作为一个建制镇的安...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意识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本文运用的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思路
五、资料来源与创新之处
(一) 资料来源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 城市化
(二) 逆城市化
(三) 相关的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时代背景
(二)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前提性假设
(四)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安镇的实践
一、安镇的基本概况
(一) 历史演变
(二) 地理环境
(三) 行政区划
(四) 人口结构
(五) 经济结构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安镇
(一) 农村土地的城市化
(二) 户籍人口"农转非"
(三) 农民的"进城务工"
三、安镇的人口逆城市化
(一) 户籍人口"非转农"
(二) 农民工"离城返乡"
第四章 政策准入型逆城市化:户籍人口"非转农"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非转农"
二、弹性政策制定
(一) 二元结构松动
(二) 户籍政策改革
(三) 土地政策调整
三、农村比较优势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 宅基地使用权
(三) 集体收益分配权
四、个体身份转换
(一)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
(二) "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
五、政策准入型逆城市化
第五章 理性选择型逆城市化:农民工"离城返乡"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离城返乡"
二、国家战略规划
(一) 二元结构的作用
(二) 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 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城乡推拉作用
(一) 职业选择
(二) 户籍身份
(三) 社会网络
(四) 情感认同
四、个体理性选择
(一) 返乡养老
(二) 返乡就业
(三) 返乡创业
五、理性选择型逆城市化
第六章 逆城市化的类型比较与整体特征
一、逆城市化:一个比较的维度
(一) 城乡关系
(二) 人口流动
(三) 城乡移民
二、类型比较
(一) 时间节点
(二) 发生机制
(三) 社会群体
(四) 城市化影响
三、整体特征
(一) 国家:由政策准入到逐步放开
(二) 社会:由城先乡后到城乡统筹
(三) 个体:由身份依赖到自主迁徙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一、结论
(一) 城市化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人口逆城市化的多样性
(二) 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逻辑:国家、社会与个体
(三) 逆城市化的本土理论重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讨论
(一) 真还是伪?
(二) 同质还是多样?
(三) 阻碍还是促进?
三、余论
(一) 本文的个案代表性
(二) 西方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的可能性
(三) 中国城市化一般规律再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安镇行政变迁
附录二:安镇地名图
附录三:安镇城乡社区基本情况
附录四: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五:安镇2012—2030年总体规划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82947
【文章页数】:2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意识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本文运用的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思路
五、资料来源与创新之处
(一) 资料来源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 城市化
(二) 逆城市化
(三) 相关的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时代背景
(二)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前提性假设
(四) 西方逆城市化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安镇的实践
一、安镇的基本概况
(一) 历史演变
(二) 地理环境
(三) 行政区划
(四) 人口结构
(五) 经济结构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安镇
(一) 农村土地的城市化
(二) 户籍人口"农转非"
(三) 农民的"进城务工"
三、安镇的人口逆城市化
(一) 户籍人口"非转农"
(二) 农民工"离城返乡"
第四章 政策准入型逆城市化:户籍人口"非转农"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非转农"
二、弹性政策制定
(一) 二元结构松动
(二) 户籍政策改革
(三) 土地政策调整
三、农村比较优势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 宅基地使用权
(三) 集体收益分配权
四、个体身份转换
(一)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
(二) "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
五、政策准入型逆城市化
第五章 理性选择型逆城市化:农民工"离城返乡"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离城返乡"
二、国家战略规划
(一) 二元结构的作用
(二) 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 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城乡推拉作用
(一) 职业选择
(二) 户籍身份
(三) 社会网络
(四) 情感认同
四、个体理性选择
(一) 返乡养老
(二) 返乡就业
(三) 返乡创业
五、理性选择型逆城市化
第六章 逆城市化的类型比较与整体特征
一、逆城市化:一个比较的维度
(一) 城乡关系
(二) 人口流动
(三) 城乡移民
二、类型比较
(一) 时间节点
(二) 发生机制
(三) 社会群体
(四) 城市化影响
三、整体特征
(一) 国家:由政策准入到逐步放开
(二) 社会:由城先乡后到城乡统筹
(三) 个体:由身份依赖到自主迁徙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一、结论
(一) 城市化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人口逆城市化的多样性
(二) 逆城市化的本土实践逻辑:国家、社会与个体
(三) 逆城市化的本土理论重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讨论
(一) 真还是伪?
(二) 同质还是多样?
(三) 阻碍还是促进?
三、余论
(一) 本文的个案代表性
(二) 西方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的可能性
(三) 中国城市化一般规律再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安镇行政变迁
附录二:安镇地名图
附录三:安镇城乡社区基本情况
附录四: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五:安镇2012—2030年总体规划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82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88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