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
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杨继军
摘张二震要:居民储蓄持续升温与人口年龄结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很大关系。利用1994—2010年中国省际数据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发现:家庭支出结构的“远期化”和内生性劳动供给等原因,使少儿人口抚育负担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作为“非生产性”的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则倾向于抑制储蓄;养老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纾解居民对于未来养老的担忧,进而并未起到给储蓄降温的目的。因此,弱化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并不能降低当下的居民储蓄,而延迟退休年龄、挖掘适龄劳动人口消费潜力、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不确定性,对降低高储蓄率则更为有效。
关键词:人口抚育负担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储蓄率系统GMM
210093);张二作者杨继军,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南京
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一、导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即便是在征收利息税、鼓励个人信
。统计显贷消费的刺激下,储蓄存款依旧连年攀升,居民对储蓄可谓“情有独钟”
①储蓄高示,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高达25.2%,城市居民储蓄率为30.5%。
悬、消费乏力对投资和出口形成倒逼,“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对中国居民储蓄成因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居民面
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人口年龄结构、高储蓄率与外贸失衡的传导机制与相关政策研究”(11CJY030)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数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计算得到,具体的计算方法见后文中“居民储蓄率”的测度。
·4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①(2)目标性储蓄理临的风险急剧增加,从而不得不增加储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论指出,考虑到结婚、生育以及退休等重大事件,个体消费可能会对当期收入过度
②(3)竞争性储蓄理论强调,在性别比例失衡的背景下,敏感,并导致多重均衡。
③此外,基于个体男性为了赢得婚配市场上的优势,倾向于增加储蓄以购置房产。
心理的分析表明,人们的储蓄行为与以往的生活经历有关,在高中阶段接受过理财教育的学生,在成年后倾向于增加储蓄以积累更多的财富,有过大饥荒经历的个体,
④可能会激发非理性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增加安全感。
有关人口结构对储蓄影响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将个体储蓄的多寡与特定的生命阶段对接起来,认为个体一生中的劳动收入酷似“驼形”(humpshaped),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和退休期处于驼谷,中年时则绵延至驼峰,消费平滑意味着需要将各期的收入截长补短,人口结构与储蓄之间存在一条“黄金增
⑤遗憾的是,早期的生命周期理论将生育率视为外生变量,忽略了储蓄对。长路径”
家庭结构的反向影响,无法摆脱变量间联立关系的困扰。袁志刚、宋铮利用数值模
⑥钟水映、李魁的研究拟发现,人口老年化是促成中国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明,中国家庭的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倾斜现象,一是在面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资
,二是随着子女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源竞争时,前者多让位于后者,即“优先序”
⑦李文星等利用线性模型进行的估算发。子女消费的重心出现后移,即“远期化”
①
②M.ChamonandE.Prasad,“WhyAreSavingRatesofUrbanHouseholdsinChinaRising?”IMFWorkingPaper,no.145,2008.M.BrowningandA.Lusardi,“HouseholdSaving:MicroTheoriesandMicroFacts,”
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34,no.4,1996,pp.1797-1855;B.GuhaandA.S.Guha,“TargetSavinginanOverlappingGenerationsModel,”TheB.E.JournalofMacroeconomics,vol.8,no.1,2008,pp.1-24.
③Shang-JinWeiandXiaoboZhang,“TheCompetitiveSavingMotive:EvidencefromRisingSex
RatiosandSavingsRatesinChina,”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19,no.3,2011,pp.1092-1125.
④
⑤:《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程令国、张晔》,《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的一个新解释F.ModiglianiandA.Ando,“TestsoftheLifeCycleHypothesisofSavings:Commentsand
Suggestions,”BulletinoftheOxfordUniversityInstituteofEconomics&Statistics,vol.19,no.2,1957,pp.99-124;M.Feroli,“Demographyand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TheNort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vol.17,no.1,2006,pp.1-16.
⑥
⑦
·48·:《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袁志刚、宋铮第11期。:《劳动力抚养负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钟水映、李魁年第1期。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①作为对人口现,长期中少儿人口抚育系数的下降能够部分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
结构急剧转型的一种应对,养老保险制度在筹资模式、缴费方法和给付待遇方面不断转轨,这种变化纾解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吗?目前有如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养老金实际上是资产组合篮子中的一类,与其他金融资产之
,所以养老保险制度会抑制储蓄。Attanasio和Brugiavini利用意间存在“替代关系”
大利的数据研究发现,养老金改革与私人储蓄之间的替代弹性介于-0.4—-0.3之
②何立新等利用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间,并且35—45岁年龄段的人群替代弹性最大。
③李雪增、朱崇实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居民储蓄率(CHIPS)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
受惯性因素的影响最大,短期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平抑储蓄难以奏效,长期中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将弱化不确定性对家庭的冲击,稳定居民预期,增加家
④Juan和Carlos认为,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完善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庭消费。
⑤减少了预防性储蓄。
第二种观点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引起了个体消费认知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提高了当期储蓄。Cagan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认知效应”(recognitioneffect),它使个体认识到储蓄对于老年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工作期间的消费函数,以增
⑥Thaler的行为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个体在进行消费规划时,会衡量抵制加储蓄。
现期消费诱惑的心理成本,同样的财富会由于个体心理成本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边
⑦Samwick认为,在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过程中,如果转轨成际消费倾向。
⑧白重恩等人本是通过税收而不是债务方式实现的,则稳态下储蓄率可能会提高。
的研究发现,社保水平的提高如果通过增加职工的缴费负担来实现,则会导致职工当前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在信贷市场不完善且人们有目标性储蓄动机的时候,这样
①
②
③
④
⑤:《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李文星等O.P.AttanasioandA.Brugiavini,“SocialSecurityandHouseholdSaving,”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18,no.3,2003,pp.1075-1119.:《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何立新等年第10期。:《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李雪增、朱崇实》,《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证研究J.A.RojasandC.Urrutia,“SocialSecurityReformwithUninsurableIncomeRiskand
EndogenousBorrowingConstraints,”ReviewofEconomicDynamics,vol.11,no.1,2008,pp.83-103.
⑥
⑦
⑧P.Cagan,TheEffectofPensionPlansonAggregateSaving:EvidencefromaSampleSurvey,NewYork:Nation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65.R.H.Thaler,QuasiRationalEconomics,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1994.A.Samwick,“IsPensionReformConducivetoHigherSaving?”TheReviewofEconomicsand
Statistics,vol.82,no.2,2000,pp.264-272.
·49·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①的政策很可能会抑制当前消费。
第三种观点主张,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是“中性”或者不确定的。Yakita认为,由于个体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和养老金市场的不完善,使得社会保障
②顾海兵、张实桐认为,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在于把对储蓄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至低收入者,如果不考虑这两类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差
③Feldstein认为,社会保障会从异,那么它对总消费和总储蓄的影响是“中性”的。
“资产替代效应”(assetsubstitutioneffect)和“诱致退休效应”(inducedretirement
④effect)两种相反的方向影响储蓄。
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我们从急剧变化的人口年龄结构入手,并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将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纳入到模型的分析中,试图构建出一般化的理论框架,计量检验中通过对解释变量的逐轮筛选,尝试给出中国居民储蓄的人口学解释。(2)现有的经验分析主要是基于微观调查数据,该做法有助于捕捉个体差异对于储蓄的影响,但是抽样调查很难面对特定个体生成较长时序的数据,考察的样本期一般较短,宏观数据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不可否认,
,使用宏观数据可能会过滤掉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社会资本等“个体固定效应”
不过正如统计学中“中心极限定理”所指出的,大量随机个体之和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此外,基于宏观数据的计量模型可能会存在内生性问题,对此,我们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引入工具变量,尽可能消除这方面的干扰。(3)我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片面地追求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不能纾解居民的储蓄压力,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点应该是减少不确定性,为居民提供一个明朗的预期,要尽可能避免养
、“举棋不定”、“左右摇摆”以及“缺乏连续性”老保险制度转轨中的“碎片化”
等现象。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梳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事实,确立研究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给出基本模型;第四、五部分对模型做经验分析;第六部分提出相关的政策涵义。
二、背景与典型化事实
①
②
③
④
·50·:《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参见白重恩等第8期。A.Yakita,“UncertainLifetime,FertilityandSocialSecurity,”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vol.14,no.4,2001,pp.635-640.:《》,《顾海兵、张实桐试论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不相关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M.Feldstein,“SocialSecurity,InducedRetirement,andAggregateCapitalAccumul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2,no.5,1974,pp.905-926.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转型是指在“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由于死亡率的先行下降,而过渡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而后因出生率的随之下降,人口增长减速,从而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我国的人口转型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家庭生育观转变的产物,还是计划生育政策急速“刹车”提前催生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下降,由1978年的18.3‰下滑至2011年的11.9‰,其间人口死亡率保持在7.11‰水平,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0‰以上,下挫至2011年的5‰,基本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我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
①人口转变历程。
随人口转型接踵而至的是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由于人口出生率的走低早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所以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橄榄形”人口结构占据主导。统计资料显示,1982—2010年少儿抚育负担以年均
3.22%的幅度降低,老年抚育负担以1.46%的幅度增加,总抚育负担以年均1.76%
②由于少儿人口抚育比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抚育比的上升之间的间隔很的幅度降低。
短,总抚育比仅仅短期内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将难以避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婴儿潮”所涉及的人口即将到达退休年龄,人口年龄结构也将完成由“橄榄形”向“倒金字塔形”的转变,届时“人口红利”将退变为“人口负债”。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显示:2030年我国两类抚养负担发生历史性“交
,老年抚育负担超过少儿抚育负担,开始全面影响经济社会生活,届时65岁以叉”
③上人口将达到2.36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5.12%。
(二)人口结构急变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
按照筹资模式的差异,Feldstein和Liebman将养老保险制度划分为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完全积累制(full-funded)以及部分积累制(partial-funded)三种
①
②数据由各年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计算得到。数据由各年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具体计算
方法是:少儿人口抚育比为单位工作人口抚养的少儿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抚育比为单位工作人口抚养的老年人口数量。
数据由联合国人口司编《中国人口预测1950—2050》计算得到。网址为http://esa.un.org/unpd/wpp/Documentation/publications.htm。
·51·③
本文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8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2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