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金融创新机制综述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03 12:27

吴雨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基金项目:本成果受北京市财政和北京市教委“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摘要: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系统、全面把握好金融创新机制体系有助于促进有效金融创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金融创新机制文献进行梳理研究,重塑了金融创新机制理论框架,认为金融创新机制是包含金融创新形成机制和金融创新扩散机制在内的循环机制。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循环机制;

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的活力所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系统、全面地把握好金融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认识到金融创新运作的内在机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发展金融创新,增加金融市场多样性、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促进资本深化,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金融创新

“创新”一词由来已久,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就被提出,其含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来源创新以及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创新五种方式。

金融创新的行为早于金融创新概念。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使金融创新第一次大张旗鼓地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金融创新”一词也开始在学术界出现乃至风靡。但尽管如此,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众说纷纭,国内外理论界至今仍没有定论。

Miller1986)利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解释了“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含义。在现代统计学中,时间序列分析者把任何一系列的价值变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预测的变化,即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信息对之进行推断;另一种为不可预测的,原著中称之为“surprise”,在中文版里被翻译为“异常值”。米勒认为,创新就是一种 “异常值”的出现,而“金融创新”代表了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改革中出现的“异常值”,但是尽管它无法预料,却也并非偶然出现。厉以宁和陈岱孙(1991)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新的生产函数的创建,是为获取盈利而进行的市场改革,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他包含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新的支付制度,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支付结算方式、新的金融制度、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等内容,也是就金融市场中出现的所有的新事物。”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微观范畴看待金融创新,将其视为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而国内学术界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范畴,且大多数学者更为认可以厉以宁和陈岱孙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宏观概念,把它放到大金融的范畴去理解,其实质即将熊皮特对“创新”一词的定义衍生到金融领域,认为金融创新代表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的创新与推广。

二、金融创新机制

至今,国内外学者完整论述金融创新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在已有研究中,金融创新机制理论从金融创新发展的进程出发分为金融创新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扩散机制两部分。其中,金融创新形成机制“主要探讨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金融创新扩散机制是指金融创新的成果扩散到其他金融主体,带动其他金融主体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

结合金融创新理论的分析和金融创新的历史经验总结,笔者认为,金融创新机制不仅包含金融创新形成机制和金融创新扩散机制,并且还应是包含金融创新形成和金融创新扩散的循环机制.

(一)金融创新形成机制

金融创新形成机制可视为金融活动处当环境状况发生改变,产生了对金融创新的激励,通过研究人员、金融从业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士的研究,最后生成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简单来说,从金融创新从无到有的演进进程来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为激励金融创新,第二步为金融创新的研发与生成。

对于金融创新的激励因素,(1Miller1986)通过对1965-1985年金融创新的归纳分析,将政府各方面的管制与税收政策的变化视为成功的金融创新的动力,有同样想法的还有Kane1984)等;(2PhilipNidal1999)认为技术和竞争是影响金融创新产生的重要因素;(3)Silber认为金融中介为了规避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创造了新的金融产品等。

关于金融创新的研发生成,DesaiLow1987)基于定位理论的基础提出了金融创新的特征需求理论并且指出金融创新是不完全市场中的组合与分解过程。Ohashi (1995)使用期货合约创新模型,指出期货合约的创新数量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状况紧密相关,且信息越对称,期货合约创新就很活跃,而投资者拥有的信息越少,创新的合约数量就会越受到限制。

(二)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

1、金融创新机制分析

金融创新的扩散过程即除金融创新源以外的企业采纳金融创新的过程和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产生的结果。金融创新的扩散是金融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分析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必须要分清有效金融与无效金融。根据Miller的理论,有些金融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创新”,即 “有效金融创新”,而“有些”一词也就意味着,金融创新中也存在部分是非有效的或暂时无效的。Mason(2008),他将金融创新分为名义创新和实际创新,认为名义创新仅能带来资金的周转,而实际创新才会带来金融产品与市场多样化、促进市场竞争或资本深化这样的好处。Litan2011)也认为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

综上所述,根据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差异,无效的金融创新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种:(1)金融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即Litan所指的“坏的”金融创新;(2)金融创新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是中性的,即没有任何作用。这一状况已有的研究没有得出这种结论,暂时只有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3)金融创新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资源并没有实现最佳配置,仍有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即Mason提到的名义创新。所以,对于学术界在金融创新机制研究中提及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并非包含所有金融创新活动,而是指一个地区、国家甚至世界金融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重要创新”,即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的金融创新,故金融创新机制更为准确地来讲是有效金融创新机制。

那么当企业在采纳金融创新时,有时可能并非直接采纳——如果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这种金融创新仍然是有效的,那么企业会选择直接采纳;如果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由于包括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金融黄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原本有效的金融创新变为无效,那么金融创新可以通过调整转化为有效的金融创新,再被企业采纳——这个过程可被看做金融创新扩散机制中的调整机制。

金融创新的调整按照调整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创新活动本身的调整和金融创新环境的调整。金融创新活动本身的调整表示通过改变金融创新活动部分属性,使得企业采纳金融创新后,该金融创新仍旧是有效的。金融创新环境的调整通常是指通过政府通过调整金融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状况,使得企业在采纳金融创新后,该金融创新是有效的的。这一调整经常发生在金融创新的跨国扩散。

2、金融创新扩散机制综述

有关企业对金融创新采纳的研究,Molyneux Shamroukh1996)使用非一致影响模型就垃圾债券和票据发行便利的采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金融产品创新扩散过程其采纳状况也不相同:由于银行若采纳金融创新,易对到已开展的业务发生威胁,从而面临很多的竞争和制度压力,故票据发行便利更易受到内部采纳,而垃圾债券更易受到外部采纳。 AkhaveinFrameWhite2001)对95家大型银行机构就小额商业贷款资信评级法这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金融创新工具在19976月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并采用hazardtobit模型进行分析,两种模型均显示较大的银行机构更显容易进行金融创新活动,其中tobit模型结果还显示出较少子银行、较多分行的金融机构更容易采纳金融创新测成果。

王仁祥、喻平(2002)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金融创新扩散进行分析,建立了金融创新扩散体系并提出金融创新在国际间扩散的模式。王建琼、孟令术(2011)使用17471月到20091月美国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研究美国商业银行金融扩散的最佳曲线和增长拐点,并且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了金融扩散与经济增长,得出结论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不仅有促进作用,同时不同阶段其效果并不不同,其中,金融创新扩散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三)新一轮金融创新形成——循环

金融创新活动一经创新和扩散之后并非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财富状况、科技水平、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原本有效的金融创新产生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空间,为了适应金融创新活动所在环境,保证经济秩序稳定,经济总量可持续增长,激励无效的金融创新活动需要进行再调整,这个过程可以看做金融创新活动的再形成或者再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又回到了金融创新的金融活动的形成机制,新一轮金融创新的形成可以有这些状况:(1)金融创新活动标的物的创新。 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期货市场交易仅限于农产品期货,品种十分单一。1971年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为规避汇率和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外汇期货、利率机会相应而生。(2)金融活动交易方式的调整。比如随着技术的创新,金融交易的计算机的发明使用与普及改变了仅仅只有柜台交易的传统交易方式。(3)金融创新活动所在领域的创新,比如备受关注的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以及(4)金融创新环境的调整等等。

新一轮金融创新活动形成之后,它还将要迎来金融创新的扩散还有再再创新。金融创新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阮震.金融创新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本文编号:16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