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陈乾 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的发展于完善,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新的消费朝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作为一种互联网与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兴产物,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框架。本文将着眼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与联系,以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金融市场化和惠众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及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货币金融 金融市场化的等等
一、何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于传统金融模式的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它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极大的扩展了金融市场,它不仅对互联网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还客观上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和盈利更为丰厚的投资场所。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的商业银行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在互联网金融中,最成功的莫过于在1999年由马云一手创建的阿里巴巴这一庞大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以及最近提出的余额宝。
随着余额宝的出现,令沉淀于银行一般性存款中的资金得以盘活。在黏性极强的数亿淘宝用户的推动下,在短短几个月内,余额宝的存款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的规模,超出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预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然而,春节过后,关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讨论变得激烈起来,先是某央媒证券频道负责人发文批评余额宝抬高了融资成本,搅乱了金融秩序,理应取缔;后是2月末中国银行业协会呼吁,将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存放在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这一呼吁如果成真,意味着余额宝中20%的资金将被冻结,收益率将下滑五分之一以上。
三、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它究竟牵动了谁的利益?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尽管某些低端产品早已市场化,价格由供需决定,但上游要素价格仍然受到严格管制,土地如此,资金亦如此。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标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依旧遵循着计划经济的准则。金融市场准入机制依然没有放放开,金融垄断依旧占主要地位改,人们习惯于节俭消费,积累财富,,长期把钱存在银行,这样银行储蓄大量增长,银行的规模迅速扩大,又因为我国银行伴随着一些政治因素,长期以来,银行老大的姿态难以改变,认为人们的手中理应存在银行,银行利用存贷利差赚取丰厚利润。就去年银监会数据显示,我国银行的净利润超过一万亿大关,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占绝对地位,利润这块蛋糕难以容忍他人分享,习惯于独享其成。因此,金融业主体——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温室效应的路径依赖,扎根于市场的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自然不易被容纳。
四、互联网金融PK传统金融
中国的传统银行业不仅和西方银行业学会了嫌贫爱富,而且学会了如何压榨实业,,但风险控制,尊重股东权益、大比例分红的品行反而没有学会。当今银行却有这样的特点:所谓“二八特质”。80%的存款是富人创造的,80%的利润是大客户创造的。这样的利益格局,驱使银行必然嫌贫爱富,小老百姓能够获得的银行服务质次价高。由于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致其缺乏有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及普惠意识。 由于传统银行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区域支付结算费用高,客户长期把钱存入银行,银行获得了暴利,对于存款人来说,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益,普通百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代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技术替代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企业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便、易于操作。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对于政府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可以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经济发展。对业界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也会促进竞争格局的大变化。对普通百姓而言,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金融,通过灵活的手段,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极大地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而百姓通过互联网等金融平台,相对传统金融而言,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金融业已无法满足人们投资与理财的需求,我们只有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破金融垄断,放款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深化市场改革,促进传统融的升级,鼓励我国金融多元化市场化发展,使金融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互联网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谢平.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9-03
[2]郑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协调.金融时报,2012-10-22
本文编号:16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