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森林保险供给及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8 06:47
  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流转有序推进,林农生产经营活动被纳入市场,这也使林农生产经营风险大幅增加。森林经营的高风险促使林业经营需要分散经营风险,森林保险则成为分散林业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最佳手段。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森林保险问题,对于保障林农经济利益、增强林农抵抗风险能力、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保险业、农业保险、森林保险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发现我国森林保险在三十年的发展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层推进森林保险工作积极性低;覆盖面窄;运行成本高通过构建森林保险供给模型、林农期望效用模型,从供给、需求两个角度分别对森林保险供需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即森林保险费率、承保面积、森林保险的外部效应、财政补贴、保费、林业风险概率、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建立有效防范林业风险的森林保险体系提出完善建议:合理进行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积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林地流转,扩大承保面积;健全森林保险法律体系,适当开展强制保险;合理厘定费率,开发科学的森林保险产品;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重视森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风险理论
        2.1.1 风险的种类
        2.1.2 风险的成本
        2.1.3 风险管理
        2.1.4 基本程序
    2.2 灾害经济学概述
        2.2.1 灾害经济的四项基本规律
        2.2.2 灾害补偿理论
        2.2.3 灾害补偿方式
    2.3 保险理论
        2.3.1 保险的概念
        2.3.2 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
    2.4 再保险理论
    2.5 供求理论
        2.5.1 需求曲线
        2.5.2 供给曲线
        2.5.3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2.6 期望效用理论
第三章 我国森林保险及其制度建立的历程
    3.1 我国林业风险
        3.1.1 我国林业风险类型
        3.1.2 我国森林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3.2 森林保险的特征
        3.2.1 风险大、成本高
        3.2.2 保额难确定
        3.2.3 费率难厘定
        3.2.4 森林灾害损失难测定
        3.2.5 承保、理赔难度大
        3.2.6 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3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历程
        3.3.1 我国森林保险政策发展
        3.3.2 我国森林保险文献研究发展
        3.3.3 我国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3.3.4 小结
    3.4 我国森林保险持续运行面临的困难
        3.4.1 基层推进森林保险工作积极性较低
        3.4.2 覆盖面窄
        3.4.3 运行成本高
第四章 森林保险的供给和期望效用模型
    4.1 森林保险的供给模型
    4.2 林农期望效用模型
第五章 森林保险供给和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5.1 森林保险供给影响因子分析
        5.1.1 森林保险费率对森林保险供给的影响
        5.1.2 承保面积对森林保险供给的影响
        5.1.3 森林保险的外部效应对供给的影响
        5.1.4 财政补贴对森林保险供给的影响
    5.2 森林保险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5.2.1 保费对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
        5.2.2 林业风险概率的变动对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
        5.2.3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390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3390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