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2:05

  本文关键词: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服务业 产业集聚 影响因素


【摘要】: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的初步成型,珠三角作为中国三大核心经济圈之一,依托制造业优势逐渐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生产服务体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改革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地区,珠三角的发展经验对于广东乃至全国地区都极具借鉴意义,但从产业集聚程度而言,珠三角生产服务业的集聚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引导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于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案例或统计性描述分析过渡到如今的定量分析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内尚未建立成熟、统一的分析框架,而分析方法等也多移植于制造业的研究,对产业的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探讨还缺乏规律性的总结和理论模型。本文将利用翔实的数据资料,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对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程度、分布特征和变动趋势的差异化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结合生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解释其集聚的成因并尝试从不同角度针对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提出理论假说,以计量模型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地区维度,广州和深圳在生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除了金融和计算机服务业外,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生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都处于中高等水平;(2)基于行业维度,珠三角的生产服务业中集聚度最高的是房地产业,而计算机软件业和金融业较低,不同城市的行业发展不均衡程度差距较大;(3)珠三角9个城市的生产服务业集聚演进路径差异非常明显;(4)从知识外溢、信息化水平、市场空间、政府行为和外资规模五个角度提出生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空间对于珠三角六大生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高,知识外溢、信息化水平和外资规模虽然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政府行为对租赁和科研行业则呈负相关关系。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最后从不同的行为主体出发,分别基于政府、行业和相关支撑力量三方提出针对性地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促进珠三角生产服务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
【关键词】:生产服务业 产业集聚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主要内容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4 技术路线13
  • 1.5 可能的创新点13-15
  • 第二章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献综述15-22
  • 2.1 生产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15-17
  • 2.1.1 生产服务业的定义15-16
  • 2.1.2 生产服务业的分类16-17
  • 2.2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17-19
  •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17
  • 2.2.2 产业集聚的理论渊源17-19
  • 2.3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综述19-20
  • 2.3.1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研究19-20
  • 2.3.2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20
  • 2.4 本章小结20-22
  • 第三章 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差异化分析22-39
  • 3.1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测量方法及数据选取22-23
  • 3.1.1 测量方法的选择22-23
  • 3.1.2 数据的选取23
  • 3.2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特征及发展趋势23-30
  • 3.2.1 区位商的测度分析23-27
  • 3.2.2 地区专业化特征分析27-30
  • 3.3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30-34
  • 3.3.1 空间基尼系数的测度分析30-33
  • 3.3.2 变异系数及行业均衡性分析33-34
  • 3.4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差异化演进分析34-37
  • 3.5 本章小结37-39
  • 第四章 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9-56
  • 4.1 生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39-46
  • 4.1.1 基于知识外溢40-41
  • 4.1.2 基于信息化水平41-42
  • 4.1.3 基于市场空间42-43
  • 4.1.4 基于政府行为43-44
  • 4.1.5 基于外资规模44-45
  • 4.1.6 理论假说的适用性讨论45-46
  • 4.2 变量的选取46-47
  • 4.3 数据来源说明及模型设定47-48
  • 4.3.1 数据来源说明47
  • 4.3.2 模型设定47-48
  • 4.4 计量方法及结果分析48-55
  • 4.4.1 计量方法48-50
  • 4.4.2 实证结果分析50-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56-60
  • 5.1 政府角度56-57
  • 5.2 行业57-59
  • 5.3 支撑力量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结论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70
  • 附件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文秀;;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11期

2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形成模式:长三角例证[J];改革;2008年09期

3 贺天龙;伍检古;;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0年41期

4 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11期

5 杨勇;;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6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6年09期

7 李强;;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01期

8 王为东;陈丽珍;陈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3年09期

9 刘丽萍;;基于空间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4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054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