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6 01:27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北京作为首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都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情况得到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北京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及新的世界环境,北京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新的产业升级理论来指导北京的长期发展。本论文在国内外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及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北京市三次产业细分产业发展优势综合分析、北京市第三产业空间布局和北京市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着手,使用实证研究、投入产出分析(产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技术进步率、比较优势(区位商等)、产业规模、增长速度等多种分析方法和指标、因子分析、E-G指数中的G指数对北京市第三产业的细分产业进行分析、评价,并对集中度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涉及产业升级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内升级,以及产业协调发展中的北京市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得到的结论如下: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市第三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内大城市,甚至超前达到了发达国家的较高水平。其中,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其发展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和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产业内部升级显著。在第三产业的细分产业中,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指标,发现至2011年,北京第三产业优势产业为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北京第一产业内部升级成效显著,而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仍旧停留在产业链低端。北京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位居我国前列,但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水平较低。北京市制造业资产生产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劳动生产率虽然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相较于世界各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北京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远远低于上海和天津,虽然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情况好于劳动生产率,但作为北京第三产业领军产业的金融业,其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北京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存在较大差距。3.北京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北京市第一产业的城乡农业已转向都市农业,其中逐渐融入了第二、三产业,且农村内部三次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对于现代制造业,虽然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工业和服务业,在产品的生产流程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但是没有呈现出发达国家和世界城市都市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对于第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且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了该产业的支柱地位,这显示了北京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独特亮点。目前,根据分析得知,北京市三次产业间产业结构升级迅速,且趋势尚未停止,这显示出大大超越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独特性,但考虑到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目标、北京市区域面积和人口的横向比较和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日益凸显的新功能三个情况,本文认为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应特别着重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第三产业比重无限制的攀升。4.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层次错落、分区域功能定位”的格局,体现了产业“集聚”与“分散”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结构特征,各区县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其中,农业已经或即将形成“五个农业圈层”和“空间八大产业带(群)”发展格局;制造业也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板块和六大产业基地,显现出北京制造业开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的态势;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则已经形成四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并于“十二五”期间提出了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体现了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在用G指数对三次产业及第三产业细分产业的集中度和区位商进行分析时,发现区位商最大和增加值最大重合的产业往往是集中度高、高端产业功能区成效显著的产业,而区位商最大和增加值最大不重合的产业往往是集中度不高的产业。对于北京,数据表明:三次产业间集中度差距显著;而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个细分产业集中度位居前列,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产业集中度较低,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俊丽;海外都市农业对京郊都市农业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王玺;;国际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比较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曾光;李菲;;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5 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上)[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6 熊勇清;曾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赵祥;;集聚还是分散——兼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8 孙赵勇;杨冬民;;中国工业结构有序变动的趋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8期
9 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10 周碧华;刘涛雄;张赫;;我国区域产业共生演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8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22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