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滋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政府包办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老年人养老需求,传统的养老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问题,而发展养老产业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养老产业化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养老产品,而且能够减轻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就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打造新的增长点。因此,发展好养老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人口年龄结构看,整体而言,中国社会正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国际社会认可的10%标准,达到13.26%;成都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形势更加严峻,占比已经超过20%;再考虑不断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城乡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逐步均等,如果完全沿袭原有的养老保障模式,政府公共财政势必不堪重负。危机的另一面则是社会养老产业因此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被寄予越来越多的市场期盼。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产业发展现状并不如人意,养老服务产品单一,服务人员素质低,机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成都市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情况下,进行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模式研究,解决目前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模式选择问题非常有必要。本研究结合成都市的具体情况,为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模式参考,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剖析成都市养老产业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具体安排如下:首先,通过阐述发展养老产业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并介绍此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结合产业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了解养老产业的相关内涵。其次,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把握,从日本、美国、英国等几个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借鉴相关的发展经验,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养老机构的运营和入住老人的期待,剖析成都市养老产业市场运作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养老品质化和个性化需求、支付能力和产业调整几个方面阐述在成都发展养老产业是可行的。从而提出可供成都市发展养老产业参考的三种模式,并比较各自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ageing population in which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past, the government arranged pension mode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pension pensi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xposing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Pension industrializa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elderly with various, different levels of pension products, but als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pressure brought by aging, and more import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create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 good old-age industry. With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verall, China society is gradually entering the aging society, the sixth census data show that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0 and abov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10%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ndards, reached 13.26%; Chengdu as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he situation is more severe, ha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20%; consider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gradually advancing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if completely follow the existing old-age security model, the government public finance will be overwhelmed. The other side of the crisis is that the social pension industry is facing huge market space, and the future of this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be given more and more markets. However,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pension service single product, service personnel quality is low, management is not in place and other issues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in Chengdu City, in this cas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mod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mode selection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in Chengdu city. Based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Chengdu, this study provides a mode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u's pension industry,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engdu's pension industry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 specific arrangem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by elaborating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and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by thi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industry theory and market failure theo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Secondly, the author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o grasp, learn from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early aging countr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using field research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elderly pension institutions and expectation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engdu City, the pension industry market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From the quality of pension and individual needs, ability to pay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asp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pension industry is feasib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industry in Chengdu, and compar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6;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国英;;厘清思路 攻坚克难 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J];共产党人;2013年14期
2 ;关于发挥非公经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3年03期
3 于琨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切实增强江苏发展软实力[J];江苏政协;2008年S1期
4 本刊编辑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调查报告(摘要)[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07期
5 邢西蒙;论培育和壮大哈尔滨市冰雪产业[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6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中青一班课题组;向永照;甄欣;李应民;;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珠海文化产业[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8期
8 李凌;;沪台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差异、原因及对策[J];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06期
9 瞿辉;王德桡;王飞;;坚持创新推动 推进文化强市——合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探索与实践[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刘道学;;关于加快推动铜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创新[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刘强;;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张宏;杜万坤;;西部高新区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钟育武;;理性承接产业转移[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贾冀南;袁修月;周善良;;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宁波;王巨洲;毕丛福;李元广;李艳芳;;山东省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及政策战略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7 徐源;;文化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许永刚;王恒同;;体育产业与政府垄断问题研究——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运作模式的探讨[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9 谭丹;;科技提升视角下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高大成;;航空产业发展环境与西飞的战略选择[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莎;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N];闽北日报;2013年
2 金朝力;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N];北京商报;2007年
3 本版编辑 通讯员 凌轩阁 记者 李冀 本报评论员;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举行[N];南京日报;2007年
4 刘超;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报告发布[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5 安海燕;培育现代文化产业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N];廊坊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正林;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N];西藏日报(汉);2011年
7 记者 李海秀;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摸清[N];光明日报;2004年
8 记者 徐静;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N];遵义日报;2013年
9 记者 丁白玉 通讯员 蒋瑛;《关于优化我市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议》提案督办会召开[N];湘潭日报;2013年
10 曲晓燕;文化产业佳境渐显 管理思路愈加清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雪斌;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贺寿昌;创意产业增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3 赵红光;R&D产业形成与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刘宇;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汽车产业升级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李增辉;中国汽车产业多维评价模型构建与创新路径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D];上海财经大学;2002年
7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牟仁艳;产品—产业—区域创新的路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蓉;成都市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2 朱怡;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振亚;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范霞;上海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兴禹;中西部两型产业发展环境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邵蕾;中国音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7 韩梅;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8 陈泉;我国主导型创意产业的选择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9 石琳;长沙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姚潆瑾;武汉创意产业环境分析及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7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34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