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06:18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出处:《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镇化 理论机制构建 空间计量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受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发展模式粗放、人口集聚能力不足、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调整升级和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就业弹性及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既有利于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同时也能大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将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推动城镇化纵深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理论机制构建与空间计量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理论机制构建。通过借鉴Hotelling的线性经济模型,拓展了空间经济学中关于城市体系的探讨,分别建立了依托制造业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单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测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水平及差异,并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4-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提升能够通过促进城镇人口增加和经济效率改善,推动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双重发展。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并推动新城市中心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在二进制矩阵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矩阵模型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提升均对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具有双重优化作用;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化匹配较为合理,而与对外开放水平和财政支出水平的匹配性则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人口与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推动城镇化进程应考虑区域发展的个体性与阶段性。在人口城镇化模型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教育文化水平等控制变量均对城镇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工业化水平对其具有显著负效应;在经济城镇化模型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形成、财政支出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对其具有显著负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及我国城镇化发展实际,简要提出了四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it is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extensive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low efficiency of economic operation.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ties are seriously restricted. Producer servi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dded value, high employment elasticity and intensiv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but also can greatly optimize the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operation and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ake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s the mo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on urbaniz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on urbanizat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linear economic model of Hotelling, the discussion on urban system in spatial economics is expanded. Th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relying o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pure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on urbanization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and difference of regional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2. The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on urbanization is studied by means of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mo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level can promot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improvement. Promote the dual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urban scal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city center. On this ba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based on spatial measurement also show that, whether in the binary matrix o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atrix model.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producer services has a dual optimization effect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2) the matching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more reasonable, but the matching with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level of fiscal expenditure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3)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are different. In the mod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control variables such as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urbanization, whil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ization. In the economic urbanization mode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non-state-owned unit employment population, the fixed assets formation,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level has the remarkable positive effect to th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i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puts forward fou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rospected.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绪民;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2期

2 陈玉梅;小城镇功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2期

3 吕巧凤,冯树恩;关于当前加速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J];学术交流;2000年04期

4 苗新华;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年05期

5 柯元;对老区实施小城镇战略的几点建议[J];老区建设;2000年12期

6 沈立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7 孔令德;;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J];今日海南;2000年11期

8 陈东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J];当代建设;2001年01期

9 李爱民,魏建春;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1年11期

10 白国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特征与趋向分析[J];岭南学刊;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95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395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