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7 23:43

  本文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影响因素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阶段,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将会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常态,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这种协同集聚发展方式,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会更加突出。但是,目前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如何?协同集聚发展受城市中哪些经济因素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区位选择同这两个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对这两个产业协同定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再次,本文构造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对中国城市2006-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影响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东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各自集聚指数的平均值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两者协同集聚指数的平均值却低于中西部城市。(2)对不同地区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制造业集聚对东部城市协同集聚起阻碍作用,但对中西部城市的协同集聚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集聚、批发零售产业的集聚、金融产业集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但信息服务业集聚和房地产业的集聚却不利于东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Abstract]:At this stage, Chinese economy has entered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 critical period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hird industry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double wheel drive" is China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key.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will be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orm,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ll be more prominent. However,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factors is still rare. How to coordinate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China city? What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co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sub sectors What are the location choi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y with the synergy between?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 collaborative gathering problems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refore, the vertical correlation model based on new economic geography, systematic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s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On the above objectiv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literature. Secondl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 location vertical correlation model us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wo industry, the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synergy. The establishment of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ain, this paper constructs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index, 2006-2013 year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China city set Poly level estimates, and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ial Synergy agglomer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ynergistic phenomenon between the China city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the average value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eastern city of each cluster index is higher than the Midwest City, but the two co agglomeration index the average value is lower than the Midwest city. (2)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re different, the eastern city co agglomeration hinde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ut collaborative agglomeration on the west city has obvious promoting effect. (3) also had different effects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sub sectors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promot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eastern city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on how to promote the Chinese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 agglomerati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于娇;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69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469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