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与第三产业比重检验分析
本文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离散二阶差分预测模型 第三产业比重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出处:《经济管理》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与2005年相比降低40%~45%的目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本文在论述离散二阶差分方程预测模型(DDEPM)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将DDEPM与现有的碳排放预测方法进行比较,说明其优越性。其应用DDEPM,用Matlab编程,基于1980~2009年的碳排放数据、GDP数据和第三产业数据,对2020年碳排放、GDP和第三产业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得出碳排放强度和第三产业比重的预测值。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从第三产业比重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整合碳排放强度与第三产业比重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一起进行向量自回归处理,其结果与碳排放强度与第三产业比重实际数据的向量自回归进行比较,从变化规律的角度检验DDEPM预测的准确度。
[Abstract]: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the target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GDP by 40% or 45% in 2020 compared with 2005.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i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discrete second order difference equation prediction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carbon emission prediction, the advantage of DDEPM is illustrat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carbon emission data from 1980 to 2009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data. In 2020, the carbon emission GDP and tertiary industry were forecasted. By calculating the predicted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ertiary industry specific gravity, the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wa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third industry proportion, and the pulse response func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hird industry specific gravity.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ing the forecast data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carrying on vector autoregressive processing together with the actual data,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ata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ertiary industry specific gravity, and the accuracy of DDEPM prediction is tes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variation law.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基于TPM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60304002)
【分类号】:F224;F719;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猛;;金融业如何支持低碳经济[J];中国改革;2010年05期
2 杨晓亭;常云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增长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盛泽;;基于工业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分析——以无锡为例[J];经济师;2011年07期
4 储诚山;陈洪波;;建筑业节能减碳对策研究[J];城市;2011年07期
5 李丹;;区域低碳发展及其金融支持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1年19期
6 殷宝庆;颜青;;低碳经济发展与杭州发展方式的转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石岿然;马胡杰;陈文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发展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7期
8 王媛;王文琴;方修琦;魏本勇;李东哲;;基于国际分工角度的中国贸易碳转移估算[J];资源科学;2011年07期
9 李军军;周利梅;;福建省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J];综合竞争力;2011年03期
10 陈伟光;;广东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施路径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柯木飞;尹昌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万咸涛;甘岑;;发展水循环经济,保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建设[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捷;碳排放博弈要巧打西方规则牌[N];中国证券报;2010年
2 记者 吴婷;发改委称碳排放强度将成法定指标[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郭锦辉;多重压力增加中国低碳转型的艰难性[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李佐军;中国建立碳市场应遵循五个原则[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杜文;“低碳经济”充满商机[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周婷;中国将出台首部碳交易管理办法[N];中国贸易报;2010年
7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周宏春;解惑低碳经济[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於俊杰;避免盲目跟从 凸显自身特色[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郭易楠;低碳与我们息息相关[N];上海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建刚;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碳排放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8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薛黎明;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蕾嫣;企业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2 孙巾子;全球碳排放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3 宋莹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石洪昕;四川省广元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友转;基于减排目标和经济增长双重约束的碳排放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远萌;1997-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碳排放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祁成祥;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范静;国际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琛;我国碳排放特征与低碳经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10 苏雅丽;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碳源”时空演变与预测[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3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53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