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基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
本文选题:市场营销 切入点:全球价值链 出处:《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2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生产和贸易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价值资源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不断重组,国外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了价值链的高端,我国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未来我国要提高国际地位,需要重视市场营销环节,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和位置。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观照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融合价值链,通过构建模型,本文分析制造业升级、产业集群、服务贸易、国际分工等,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基于市场营销的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方法路径。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development, the value resource system is constantly reorganized in the world. A few developed countries control the high end of the value cha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low e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rketing link and improve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we should tak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account, merge the value chain, and analyze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building a model. Industrial cluster, service trad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sitive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for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based on marketing.
【作者单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719;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2 熊宇;;承接生产者服务业外包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5期
3 魏作磊;麦小涛;;珠三角制造业与APS产业互动的特点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6期
4 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J];管理世界;2010年06期
5 张益丰;孙治宇;;高端产业市场性质与集聚形态研究——一个数理分析框架[J];软科学;2011年07期
6 陈建勋;张婷婷;吴隆增;;产品模块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3期
7 程文;张建华;;中国模块化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3期
8 韩元军;;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文东伟;冼国明;;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ill in low-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J];China Economist;2009年06期
3 郭晶;;经济增长与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含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9期
4 蒙英华;黄宁;;中美服务贸易与制造业效率——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考察[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5 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6期
6 杨锐;张洁;芮明杰;;基于主体属性差异的生产性服务网络形成及双重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3期
7 吴义爽;徐梦周;;制造企业“服务平台”战略、跨层面协同与产业间互动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1期
8 陈立敏;侯再平;;融入技术附加值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基于电子通讯设备产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3期
9 樊秀峰;韩亚峰;;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5期
10 文东伟;冼国明;马静;;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3 仲伟周;蔺建武;郭大为;任炳群;;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航空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许德友;;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与中国区际产业转移[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陈丹;章静;;知识转移、技术创新与代工企业的功能升级路径 基于比亚迪的案例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李宇;林菁菁;;企业集团如何引领产业创新升级:一个网络能力视角的解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董俊武;梁舆珊;;外向型企业逆向国际化的升级路径:一个分析框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8 屈韬;向航;;创新驱动型集群的内涵、组织与驱动因素研究[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祥松;彭贵;;珠三角大中型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视角[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5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牛似虎;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D];辽宁大学;2011年
8 聂鹰;竞争性战略联盟效率边界的内生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董爱军;信息产业链创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元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曹亮;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恒;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外贸发展不平衡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7 朱沁夫;连续服务在解决商品二重性矛盾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晶;科技实力与技术出口的相关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9 武建伟;基于模块化视角下产业链创新整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孙华海;临安农村商贸服务业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2 纪雪洪;王维;;模块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3期
3 孙彬彬;;组织变革中的企业内分工——对Becker-Murphy分工模型的扩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5 范爱军;杨丽;;模块化对分工演进的影响——基于贝克尔—墨菲模型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2期
6 卓越;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7期
7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8 洪银兴;;自主创新投入的动力和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9 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J];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11期
10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2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3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4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5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6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7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8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9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10 南方;;“十一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任——创自主品牌[J];机电新产品导报(数控机床市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超;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2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57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