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
本文选题:中部地区 切入点:服务业 出处:《学习与实践》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对中部地区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部地区晋、豫、皖、赣、鄂、湘六省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均较小,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相对较低(湖北省例外),但是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杠杆效应。中部六省相比较,湖南省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最大,河南省最小;湖北省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大,江西省最小;江西省服务业对GDP增长的杠杆作用最大,湖北省最小。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Shanxi, Henan, Anhui, Jiangxi,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contribute less to the growth of GDP. The ability of service industry to absorb employment is also relatively low (except Hubei Province, but it has greater leverag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Compared with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Hunan Province has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GDP, Henan Province has the smallest contribution; The employment absorption capacity of serv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and that of Jiangxi Province is the smallest, and the leverage of service industry to GDP growth is the largest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smallest in Hubei Province.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室;
【分类号】:F224;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庄丽娟;;软件产业及其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美国、印度和中国的比较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霞;;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计量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2 杭霞丽;;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3 王亚娜;查奇芬;宋丽萍;;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4 李芸达,王琴,张芳芳,陈玲;ST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8期
5 曾华;赵爽;李凯;;我国货币供给函数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贾利军;;俄罗斯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年02期
7 阎颖,曲建民;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应用中的异方差问题[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2期
8 朱恒源;刘广;吴贵生;;城乡二元结构对产品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彩电采用为例[J];管理世界;2006年04期
9 姜利军,卢俊义;企业高管人员人力资本化的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年01期
10 王玉春,花贵如;经营业绩、流通规模与股票价格关系——来自电力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云亮;刘坤;;现代服务业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鲁志勇;经济学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与竞争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国栋;上海市住宅价格体系的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郎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效率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春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朱旭森;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明华;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徐晴;企业层面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互动关系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7 冷冰冰;重庆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丹;我国居民存款“超储蓄”现象协整分析与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9 赵爽;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校正模型的我国货币供给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徐小瑛;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发展能力相关性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婉;张凯;;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J];经济师;2008年08期
2 李本和,赵家俊;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及其协调机制[J];理论建设;2005年02期
3 方春英;李海婴;张炼钢;;江西省及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现状比较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4 魏纪林;申来津;高法新;舒正荣;李序南;胡神松;;中部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合作发展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5 谢奉军;王文祥;;基于AHP的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年17期
6 孙志超;逮静;;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S1期
7 汤进华;钟儒刚;宋成舜;;我国中部地区就业结构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8 何筠;徐冬梅;吴学平;余昕;袁锐;;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胜栋;;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10 朱梅梵;;中部地区知识产权合作发展战略的构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国勤;;江西“绿色崛起”的探索与实践[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晓琴;;多措并举 促进“两圈一带”互动共赢[A];2010湖北省科协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建设中部物流之都[A];2011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4 王亚力;彭保发;;新世纪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其综合效益的对比分析[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英;;发展协商民主 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7 王政;;建立海南中部生态特区,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促进“中部”崛起[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明贵栋;力促东中部对接 “万商西进”春潮涌动[N];中国工业报;2006年
3 记者 吴剑;为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夯实基础[N];宜春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宋时飞;2004~2005:区域发展,,后浪推前浪[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吴若岩;双管齐下做好体制准备[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谁说中部“不是东西”?[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武汉大学 冯莉;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郭津邋通讯员 李晓萍 张影;打造立体物流 巩固枢纽地位[N];河南日报;2008年
9 项良新;“力争走在中部地区前列”[N];安徽日报;2005年
10 张勇军;打造重要战略支点城市[N];湖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林寿富;考虑环境因素的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及发展模式转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陈全国;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庞燕;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田禾;区域互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章海鸥;江西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周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模式设计与绩效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李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翟振才;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郭冬梅;中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学平;中部地区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王方方;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差异及其与经济相关性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7 李娟;中部地区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韩柳;基于组合方法的中部地区物流需求预测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黄军根;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杜丽丽;基于农用地分等的中部地区可实现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584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58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