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20:40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切入点:制造业发展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积极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的双重挤压,制造业亟待进行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具有高知识密集性、高产业集聚性和高产业关联性,与制造业的价值高度相关,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人力和知识资本,提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决定了制造业的最终产出能力。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通过哪种机制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本文将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机制进行探讨。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研究上,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了涉及从上游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到中游制造环节以及下游的售后、推广等完整的生产服务,应该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促进制造业的机制还有待深入探讨。然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总结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发展的三种机制,即生产性服务通过交易成本机制、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针对三种作用机制,建立起联立方程模型,实证研究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促进制造业发展。并按照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生产性服务促进制造业发展机制的存在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需要紧紧围绕交易成本机制、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强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来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人才流动和教育投入为制造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积极开展双创活动,提升技术创造能力。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ing the double squeez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As an intermediate input, producer services are highly knowledge-intensive, highl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highly relevant, and highly related to the value of manufacturing. Producer services can provide human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 manufacturing and increase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ur and capital. The final output capac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determined. Does the impact of producer services on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exist in China? Through wha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comb, It i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er services provid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products from upstream R & D and design, to middle stream manufacturing and downstream after-sale. Promotion and other integrated production servic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However, at present, China's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not forme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The mechanism of how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manufacturing needs to be deeply discusse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ree mechanisms for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mot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hat is, producer services through transaction cost mechanism. The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us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view of the three mechanisms,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mpirical study proves that producer services can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promoting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 regions of East and West in-depth study, further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productive services to promot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We need to focus on transaction cost mechanism, human capital mechanis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ctively develop service outsourcing, strengthen the liquidity of factor market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Strengthen the talent flow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to provide sufficient human capital for manufacturing; actively carry out double-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424;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建军;努力推进武汉制造业的产业化[J];长江论坛;2003年05期

2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4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5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6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7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8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9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0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于娇;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立卓;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59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659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