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增长核算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12期
【摘要】: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备受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指数)的测算与分解,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试图找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证据。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以及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较强的集聚能力,可以提升宏观经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its shar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exceeded 50%, of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close to one-third. As China enters the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and producer service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refore, afte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s the new normal, whether the service industry,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an support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ased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intends to calculate and decompose the TFP index by means of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TFP).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vidence that producer servic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new kinetic energ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even macro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stronger agglomeration ability of capital and labor factors in producer services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macro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 quality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t can become the new momentum of high-quality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创新驱动发展的分析与测算”(批准号10620161001005) 国家软科学面上项目“产业结构转换、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批准号2014GXS4B073)
【分类号】:F124;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相伯;闫晋;林鑫鑫;;中国经济的增长核算以及区域间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5期
2 谢绵陛;;基于增长核算分析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付克娟;;中国的经济增长核算[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08期
4 周江,马文汀,张玉亭;我国城市工业技术进步水平的初步分析[J];中国统计;1990年03期
5 尹宗成;江激宇;李冬嵬;;技术进步水平与经济增长[J];科学学研究;2009年10期
6 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J];经济学(季刊);2007年01期
7 王芙蓉;甘小军;;浅议湖北产业结构转换[J];理论界;2005年10期
8 果艺;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5年01期
9 李春香;余际从;;内蒙古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05期
10 刘冬荣;;湖南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广娇;沙景华;;鄂尔多斯盆地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立;;贵州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分析[A];数量经济学视野下经济管理与贵州发展研究[C];2013年
3 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连涛;增强产业间关联度 实现产业结构转换[N];威海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鸽;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核算[D];山东大学;2017年
2 肖崇;新疆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张海霞;石油资源型城市东营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缪沈博;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5 赵礼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6 闫跃红;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王波;吉林省产业结构转换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芙蓉;湖北省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吴熙;“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及效益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玲;陕西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控的动态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2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82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