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京沪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1 01:11

  本文选题:第三产业生产服务 + 生产服务业水平 ; 参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在界定生产服务与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京沪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部门结构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京沪服务型生产资料的投入已超过实物型生产资料,第三产业投入软化趋势明显;京沪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和仓储为主体,研究与试验发展、综合技术、教育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较少;京沪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对第三产业的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服务投入产出弹性超过实物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主要启示:随着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生产服务将成为生产服务的主体;适时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并将其作为推动第三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转变生产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第二产业的静态性认知和片面性政策操作,重视城市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发展;重视发展面向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production service and the tertiary production servic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department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f the third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by using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investment of Beijing-Shanghai service-oriented means of production has exceeded that of physical production, and the trend of investment softening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obvious; the produc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of Beijing-Shanghai tertiary industry uses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mputer services and software industry.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s well as 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 as the main bod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other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Beijing-Shanghai tertiary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s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utpu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input-output elasticity of service exceeds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physical and labor. The main enlighten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tertiary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will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production service, and the third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will be develop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third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mainly serves the static cognition and one-sided policy opera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tertiary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production service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elf-employed operator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11JZD023)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绍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年04期

2 李江帆;;把第三产业纳入再生产公式[J];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3 郭怀英;;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现代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10期

4 李江帆,潘发令;第三产业消耗系数和依赖度的国际比较[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5 何小锋;;劳务价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1981年04期

6 李江帆;;第三产业与两大部类的关系试析[J];改革;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朱国伟;;基于SSM模型的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2 刘伟;论服务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兼与智效和等同志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3 张公嵬;;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8期

4 邹时荣;我国消费服务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陈慧敏;;职业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生产制度有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6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罗凯;;关于构建美学农业经济学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黄胜;黄继珍;张保华;;职业体育联盟的特性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瞿华;论旅游服务的第一印象[J];商业研究;2005年16期

10 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若干问题[J];商业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魏静;;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4 周婷;;现代服务产业及其政策创新[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国昌;;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6 陆夏;;从服务业的发展看当代经济危机的地理“位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7 陶学荣;雷水秀;;和谐社会进程中服务型政府的构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善同;段志刚;;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投入系数变化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段建强;基于分工理论的运输行为演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成达建;员工工作满意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李春建;安东尼奥·内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魏来;中国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辉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佳旭;朝阳市服务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庄霖;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婷婷;信息化对山西省服务业的拉动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罗顺风;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高振;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综合指标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湖南政报;2007年22期

2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的通知[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14期

3 高涤陈;开展服务经济研究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1985年04期

4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08年68期

5 王善根;;宁波市服务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研究[J];经济丛刊;2007年06期

6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27期

7 陈凯;;英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8 陈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及对策[J];经济学家;2008年01期

9 赵德海;张永山;;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10 庞博慧;;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军红;;发展城市经济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产业[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广;;中国服务创新障碍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嘉安;;香港珠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之联系[A];提升珠江三角洲竞争力——社会、经济与基础设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魏敏;;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对策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魏炳义;;现代服务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背景[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6 黄国华;周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7 裴长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8 李建新;阎羡白;龚星华;;加快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A];“我为宜春中心城区‘聚人气 促发展’献良策”征文活动论文集[C];2009年

9 李建新;阎羡白;龚星华;;关于我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可人;;服务业集聚区空间特征分析——基于浙江实际[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世鹏;除了观念,还是观念[N];联合日报;2006年

2 张胜男;服务业 长三角未来第一支柱产业[N];证券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春林邋杨忠厚 唐成选;壮大生产服务业 打通辽宁工业“增值”之路[N];辽宁日报;2008年

4 吴红萱邋孙昂;江苏服务业高新产业比翼齐飞[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记者 汪莹邋通讯员 李晓鹏 俞延丰 朱方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将达750亿元[N];嘉兴日报;2008年

6 郭怀英;服务业信息化:用制度支持速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杨勋 刘媚华;我市第三产业以品牌促发展[N];湘潭日报;2007年

8 蔡逸 靳松;江苏服务业亮出四张“名片”[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记者  胡安平 实习生 朱锐泉;28项举措为泰州服务业加油[N];泰州日报;2006年

10 中轩;明确区域定位加快三产发展[N];中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佘硕;制造客户视角的日本知识密集服务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盛维;生产者服务业国际化扩张区位选择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代伊博;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乘鹏;纽约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与其全球城市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光琳;沈阳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周向宇;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D];湘潭大学;2007年

4 朱胜勇;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优势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刘昌菊;陕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溢出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恒;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蒋敏敏;中国经济开放对服务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8 蔡宁;黑龙江省公共服务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9 缪红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竺豪杰;制造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871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871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