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信息粘性和正外部性的服务合作生产激励机制
本文选题:服务合作生产 + 信息粘性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客户与供应商合作生产的系统,双方信息粘性大小和正合作外部性强度影响激励机制的设计。模型综合考虑信息粘性成本对互补型服务合作生产控制权结构及定价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粘性导致了契约不完全性及服务效率的下降;双方信息粘性总成本及合作正外部性强度决定着剩余控制权结构;剩余控制权结构、信息粘性总成本及合作正外部性强度共同影响合作服务的定价。
[Abstract]: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s a system in which customers and suppliers cooperate in production. The size of information viscos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positive cooperation affect the desig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viscosity cost on the control structure and pricing mechanism of complementary service cooperativ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tion viscosity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contract incompleteness and service efficiency, the total cost of information viscosity and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cooperation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residual control rights, and the structure of residual control rights. The total cost of information viscosity and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cooperation affect the pricing of cooperative service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服务的商务智能与知识管理方法研究”(708900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承包商能力与关系质量对承接IT服务外包成功的影响机理”(70902033)
【分类号】:F719;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喻国伟;苏敬勤;;基于知识视角的制造企业与生产服务组织共生关系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杜智涛;夏晨曦;;企业间合作关系强度对其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裴学敏,陈金贤;知识资产对合作创新过程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1999年01期
4 宋寒;但斌;张旭梅;;服务外包中双边道德风险的关系契约激励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洋;刘志迎;;产业链中链合创新的博弈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2期
2 徐雨森;王全伟;胡玉涛;;制造企业的生产服务内、外部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杜智涛;夏晨曦;;企业间合作关系强度对其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洋;刘志迎;;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合创新”的博弈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5 罗炜,唐元虎;国内外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6 生延超;;要素禀赋、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7 刘国岩;池仁勇;;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1期
8 罗炜,唐元虎;国内外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9 孔凡柱;罗瑾琏;;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契合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5期
10 陈敏菊;;竞争企业间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开明;企业的知识资本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董静;企业创新的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方澜;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5 郭卫东;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翟运开;知识转移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于冬;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国岩;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及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生延超;要素禀赋、技术能力与后发技术赶超[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非;浙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2 童芬;客企知识联盟的构建与学习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3 刘楠;基于合作创新的道德风险及对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施健;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杜明洁;金融企业间服务合作创新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陈晓春;基于专利技术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7 原磊;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演化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8 许宏;企业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许瑾;服务型制造业的模块化合作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李振超;供应链网络下集群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演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廉水;岳贤平;崔维军;;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科技人员的激励薪酬契约[J];财经研究;2008年09期
2 生延超;;企业技术联盟控制机制的选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喻国伟;苏敬勤;;基于知识视角的制造企业与生产服务组织共生关系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纲;杜智涛;;基于AHP与FCE方法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强度识别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魏峰,李q,
本文编号:1896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89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