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8 15:28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空间计量 ; 参考:《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的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与三次产业有较强的关联度,是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增值点,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可以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助于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各地区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快速发展趋势,并出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支撑,它的发展对于制造业和整个经济都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大规模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分散,规模小,资源掌握在大量分散的企业手中,而且经营范围单一,难以满足制造业对多种服务的需求,制约制造业发展,降低了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已经不能再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吴敬琏认为,服务业和加工业的融合,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国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现象、并通过相对多样化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双重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亦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关联效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和生态位适宜度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不高,反而像中西部一些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较高,这说明东部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形成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梯度式发展规划,使各区域的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China ' 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energetically , and to form the second three -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 to form the gradient - type development plan ,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each region i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19;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Policy of Producer Services' Competitiveness in Beijing C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Beijing,Tianjin,Shanghai,Guangzhou and Shenzhe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4期

2 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3 申玉铭;吴康;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4 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2期

5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6 王硕;郭晓旭;;垂直关联、产业互动与双重集聚效应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9期

7 ;Study on Spatial Evol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in Hangzhou City[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09年02期

8 高峰;刘志彪;;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9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10 高运胜;;基于修正钻石模型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政府作用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6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996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