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文选题:高职院校 + 服务业专业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13年35期
【摘要】:文章结合咨询、营销、管理等服务业专业,提出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凸显实践和提升两个特色,以校企结合推行办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推行学习模式改革,以双证结合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改革的"123"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Combined with consulting,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service industry majo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oriented, highlighting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and promo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mode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learning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learning mode. The "123"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hich combines double certificates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 reform.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123’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SJG346;项目主持人:刘旭光)
【分类号】:F719-4;G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新革;刘国生;彭铁英;;“产教一体、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与行[J];教育与职业;2010年35期
2 罗纲;赵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年04期
3 崔晓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甘文丽;林晓;;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的IT类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颜爱妮;;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广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3 曹卫中;张莹莹;;现代服务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储运;2013年09期
4 刘冬香;梁才;;基于“工学结合示范园”平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蒋新革;刘国生;;高职“四获益”双师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年04期
6 冯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塑造高端复合型人才[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7 冯芦;贺华玲;王丽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石油教育;2011年06期
8 吴小平;;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人才需求趋势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俊杰;核心城区现代服务业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光罗;;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许丹雅;;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年14期
4 胡国胜;封栩琛;;谈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年26期
5 刘碧华;;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养高素质人才[J];企业导报;2009年02期
6 陶经辉;张晓萍;孙大鹏;李英;;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年01期
7 何萍;杨棉华;张大鹏;林晓珊;;论知识经济时代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2年04期
8 舒燕;;医药院校经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09期
9 刘小中;关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曹华;杨凤琼;兰小群;;医学营养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成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年18期
2 肖创伟;;浅析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朱明;;高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熊文杰;;浅论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在武汉城市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牛晓玲;;高职院校企业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价值工程;2010年36期
6 周兰英;;和谐社会视野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成人教育;2009年02期
7 张静;;就业导向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2期
8 薛力峰;颜涛;马纪英;;高职院校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乐莉;余宇楠;丁世婷;杨照坤;李剑婷;;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型高职人才[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孙吉杰;;紧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开展体验式德育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玉宏;孙云志;;工学结合——研究现状与发展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朱万福;;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戴勇;;序[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存明;沈斐敏;;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6 吴宪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工学结合”理念[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卢晓春;李明惠;胡昌送;;定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建华;;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炼;校企人才合作 学生“打包就业”[N];福州日报;2009年
2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周丽霞;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 海南高职院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张秀霞 吴洪林;全面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N];消费日报;2009年
4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志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促进海南高职院校内涵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汪建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N];丽水日报;2009年
6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王维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临成长困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朱汝群;示范建设写华章 劲风满帆正远航[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杨妤 通讯员 李世清 王晓东;弘扬手脑并用职业教育理念 创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洪福兴 刘文开;打造八闽林人的“黄埔军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陈红英;不再让学历决定一切[N];中国人事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3 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宇轩;高职院校的融资结构与办学效率[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7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倪筱琴;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慧;“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蕴华;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金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魏东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浪;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模式探析[D];重庆大学;2008年
7 王庚;XA动漫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罗荣丰;湖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6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199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