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经理主权型”和“从业员主权型”激励机制对OIL优势的影响——基于美日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5 21:39

  本文选题:服务业跨国公司 + 激励机制 ; 参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通过对美国和日本服务业跨国公司激励机制的比较分析发现,美国的"经理主权型"激励机制当地化优势比较明显,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相对较弱;而日本的"从业员主权型"激励机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较强,但当地化优势相对较弱。鉴于美日两种激励机制的优劣势,如何构建一种能够更好地融合三种优势的折衷式激励机制应该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激励机制改革的方向。
[Abstract]: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servic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advantage of "manager sovereignty"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ore obvious, but the advantages of ownership and internalization are relatively weak, whil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employee sovereignty" in Japan has strong advantages and strong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 but the local advantage phase is very strong. It is weak. In view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incentive mechanis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ow to build a compromise incentive mechanism that can better integrate the three advantages should be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12&ZD049)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企业内分配机制的创新研究——基于美日服务业跨国公司比较分析”(项目编号:CX2011B230)
【分类号】:F719;F27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洪功翔;刘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2 韩霈qV;;浅析日本的“从业员主权”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杨卫军,韦苇;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周加来;朱芬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斌;;从资源控制到资源回馈——基层政权的乡村资源管理模式之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查华超;;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演化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王鹤;宋炜;;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基层灌溉管理单位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7 于开红;;三峡库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与绩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8 徐德信;为什么公有企业控制权形成相反的激励[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徐德信;;代理人为什么接受委托人的损害:“公有关系合约”的注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汪国银;李茂飞;;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与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宋妍;晏鹰;;社区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异质性效应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张震;;民有金融、民间财团和社区银行——基于浙江温州、台州案例的比较制度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钱忠好;冀县卿;刘芳;;外部利润、同意一致性与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创新——昆山富民合作社制度创新的理论解析[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朱宪辰;章平;;业主自治的可能性:基于复制动态的合作均衡条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何嗣江;陈晔;;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冲突与协调:以金融衍生工具演进为例[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张承耀;;社会经济组织的法律形态[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周彩霞;;共有信念缺失与法律成本的优化配置——基于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行为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龚向虎;朱宪辰;;编码系统、互动场景与局部知识演化[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10 吴晓路;史晋川;;非正式的第三方产品责任治理机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宏霞;B2C环境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琼;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雷;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明辉;我国地方税收立法权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郝文君;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杨兆余;产权视角下的国家形成理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贝;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园区产业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冯根福;西方国家公司经理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06期

2 李勤;;CEO薪酬激励[J];董事会;2007年11期

3 黄群慧,杨淑君;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模式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2期

4 杨继国;童香英;;逆向激励、国有企业监督与职工剩余控制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7期

5 史永隽;张景鹏;;美、日企业CEO薪酬差异分析及启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袁庆宏;日本企业“从业员主权”管理模式的现实困境与调整[J];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道富;;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深化创文明岗位活动[J];武钢政工;1998年07期

2 牛来保;;浅谈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问题[J];对外经贸财会;2000年12期

3 刘荃英;健全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家的健康成长[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梁小民;留住羊靠的不是绳子[J];中关村;2004年08期

5 龙华平,徐昌文,杨子洪;贵州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实证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祖荣,吴志澄;创新期权机制 促进企业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7 陈智民,郑海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股份期权激励探讨[J];企业经济;2005年07期

8 李萍,李宏祥;论我国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内外环境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邓戎;高科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年17期

10 张美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激励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清;;也谈激励机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张瑛;刘忠诚;;企业科技人才精神鼓励的研究[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利清;;也谈激励机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于水波;张相林;;建立新型学生工作人员激励方式的途径探讨[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延利;;基于能力和相对业绩比较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佳佳;;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激励的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云智;王红梅;;浅谈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红霞;;建立好、运用好企业激励机制 为企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言世;任建峰;;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刚;;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力;加强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2 王昱;让爱岗敬业者大量涌现[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3 刘伟;试论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外结合[N];市场报;2006年

4 王智堂;中国青海分公司以激励机制提高设备管理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5 徐林祥 王洪;鄂肥:激励机制出活力[N];经理日报;2002年

6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刘英;华北油田完善激励机制[N];中国石油报;2004年

7 通讯员 董国隆;十六局集团三公司人才激励显奇功[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8 ;强化企业经营者长效激励机制[N];组织人事报;2006年

9 张志军;永昌铅锌公司实行“1%、2%、4%”激励机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10 宋新华 陈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N];中国审计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志鸿;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茂平;上市公司大股东激励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张艳馥;需求侧管理(DSM)激励机制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4 喻汇;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朱学红;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龙小兵;知识型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机制与创新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王胜利;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党文娟;独立董事制度、治理行为与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王伟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魏秀丽;董事行为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晓华;委托代理制下道德风险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郝晓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王成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激励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4 肖焱;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激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国成;我国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炜;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莹;企业年金在人力资源激励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刘岩;中国中小企业年金的激励机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德刚;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陆坤;企业持续创新内部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3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023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