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的内生动因、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基于分工与交易费用视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2 20:22
【摘要】:基于分工和交易费用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的内生动因及制约因素。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外部化与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效果,以及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本专业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外部化交易费用,推动生产性服务外部化水平。
[Abstract]: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dogenous causes and constraints of externaliz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externaliz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conomies of scale of productive services and the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ased on trust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oductive service enterprises can reduce the externalized transaction costs and promot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式研究”(11CGL041)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长三角课题“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2011SBC001)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基于产业价值链重构:上海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服务业动态匹配与互动研究”(2011-GZ-06)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2011SHKXZD007)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2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3 王成亮;丁晓东;宗利永;;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关系特征和价值网络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1期

4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建;;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改制后的发展路径选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叶云龙;常青;;应用波特竞争战略探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张强;王浩雅;和智君;董高峰;张天剑;蔡伟;;我国主要卷烟企业品牌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5 韩国明;张弦;;西北地区“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竞争力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弘远羔羊育肥专业合作社调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连玉銮;;基于利基战略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7 罗峰;周密;;基于战略视角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8 方大春;;安徽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姚蕻;;中国婴童产业环境浅析——以逗逗仔公司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卢方群;徐国根;卞正荣;;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体育培训市场开发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3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邢慧斌;王玉成;;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价值链整合与延伸研究——以河北吴桥杂技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郑庆华;张智光;;江苏王子制纸物流一体化的动因分析和实践探索[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钱静;冯春春;;浅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彩云;;新疆快递业的SWOT分析[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8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范芙媛;;竞争情报在创新体系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0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6 武建龙;企业综合优势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雄志;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陈晓燕;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红;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国香;经济型酒店战略联盟成功运作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杜申强;影响中国地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差异的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浩;基于博弈论的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效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季春;基于企业生态位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龚炜;ZS公司在新粮食流通体制下稳步发展的战略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于波;黑龙江航运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闫开宇;黑龙江省创新型工业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于利杰;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2 赵秀丽;段晓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资本关系的演化——基于资本运动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3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4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5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6 许宪春;90年代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0年06期

7 周振华;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兼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8 高春亮;文献综述: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区位[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9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10 陈自芳;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瓶颈[J];经济学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任远;;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2 吴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07年09期

3 杨玉英;;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11期

4 王成亮;丁晓东;;生产性服务组织模式与价值网络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9期

5 郑吉昌;生产性服务业de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管理评论;2005年05期

6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7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南方经济;2005年10期

8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9 刘岐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增强城市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10 郑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本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7 李静;;整合上海中心城区闲置划拨工业用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东区升级改造规划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10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2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3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芳滨;青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8 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9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雯;工业化后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6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306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f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