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效率评价

发布时间:2017-02-22 08:52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利用1998年~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外资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共得出2 3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得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从子行业和来源地两个角度阐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企业的发展效率,得出其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FDI;DEA-Mamlquist分析法;发展效率评价 

  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项指标均良好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利问题,比如重复投资、市场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意识不够等。本文旨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的发展水平进行有效性评价:不仅关注发展的规模,而且关注发展的效率;不仅评价子行业的发展,而且评价来源国的发展;不仅关注总体静态的发展,而且关注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的界定 

  首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3)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全部对应的四位行业代码选出,属于这些行业代码的外资企业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其次,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征,同时要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产值比重预期,还要具有国家意志的充分体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在高技术产业的范畴之内,于是本文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3)中部分对应的四位行业代码选出,与《高技术产业分类(2013)》所对应的四位代码取交集,在选出的四位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中,通过企业经营范围和产品内容再次选择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后,对剩余的部分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民经济四位行业名称进行判断,从行业名称内容判断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再通过企业经营范围和产品内容,来选择是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给出的行业代码是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代码,而外资数据均是以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代码给出,因此通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旧目录对照表》,选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的2002年行业代码,从而根据以上选择标准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的数据结论。 

  二、 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在中国的应用 

  魏权龄等(1990)应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方法对纺织工业的177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进行了效率评价;Zheng等(1998)应用DEA方法比较了1986年~1990年中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技术效率的差异,认为企业规模是影响不同企业类型技术效率的因素;郑京海等(2002)应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考察了1980年~1994年间700个国有企业的生产绩效,结果表明,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生产率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提高;张海洋(2005)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99年~2002年34个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0.58%,其中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18%,而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为9.17%,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李小平等(2008)运用DEA方法测算32个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结果发现1998年~2003年间主要原因是各行业技术进步的增长;刘小玄等(2009)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2000年~2004年的1022户抽样调查企业,结果表明,样本企业生产率增长处于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率的停滞不前造成,生产率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在测度制造业行业的TFP过程中,陈静等(2010)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2003年~2007年共28个制造业,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水平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是TFP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在测度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的TFP过程中,王恕立等(2012)运用序列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1990年~2010年的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增长率。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TFP增长主因是技术效率改进,21世纪后主因是技术进步的提高,而且,技术效率改进由纯技术效率为主向规模效率为主发生了转变;马晓蕾等(2015)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年和201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7类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类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呈优势互补状态。 

  总体来看,大多数的文献是以测度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体时间序列为主,较少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位细分行业以及来源地研究。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FDI子行业的发展评价 

  本文主要采用产出主导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数据选取1998年~200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微观数据。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数据质量诟病较多,而Malmquist指数相当于对数据做了一阶差分,亦会消除各行业同方向的变化,因此可以弱化数据质量对结果的影响。同时由于Malmquist指数反映的是效率随时间序列的变化,因此本文对样本企业10年的有关变量指标进行价格平减调整,以具有可比性。 

  对于产出变量,本文以工业增加值来测定,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做分析时,选用的是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因此本文通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通过转换定基指数和上年为基数的价格指数,建立以1998年为不变价的平减指数,得到新的工业增加值。2004年缺失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的估算公式。 

  对于投入变量,本文以固定资本净值年均余额测定资本投入变量,尽管处理方法忽略了反映流动资产投入的影响,然而,对于本文分析的战略性新兴行业而言,固定资产对该行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更为直接。由于固定资本净值的平减,只是对当年发生资本增量的净值进行平减,同时缺乏细分行业数据,因此本文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平减指数以1998年为基期。劳动投入变量本应综合考虑劳动人数、劳动时间、劳动质量等因素,然而,由于本文数据可获得性,选用全部职工年均人数来替代。

  由于数据库中有些指标存在异常值,因此需要在模型分析前进行剔除整理,本文借鉴了Cai等(2009)的剔除方式,首先,剔除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为零或负值的观测值;其次,剔除职工人数少于8人的观测值(谢千里等,2008),最终整理出1998年~2007年工业企业,共2 345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观测值共3 352条。所选的2 345家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七大行业的分布情况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最多,占总样本量的39.4%,其次为新材料产业19.9%,生物产业18.2%,新能源产业15.3%,比例最低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仅占总样本量的0.1%。 

  本文通过DEAP2.1软件的产出导向BCC模型,得出1998年~2007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七大子行业发展评价结果,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总效率为1.00,这两个行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效率较优,其次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效率为0.97,生物产业总效率为0.79,节能环保产业总效率0.71,新材料产业总效率0.64,最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为0.38。究其原因发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00,而规模效率偏低,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但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生产状态,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显著提高这两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规模效率接近或达到1.00,规模效益递增,而纯技术效率偏低,表明目前虽然发展规模较大,但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因此应通过提高技术效率的方法来提高这些行业的综合效率。 

  同时通过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细分行业的生产率指数,以及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等分解指数,根据分析得出如下几点判断: 

  一是,从时间维度来看,除2001年和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略有下降以外,1998年~200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TFP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是,从生产效率分解来看,2002年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TFP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效率改进,2002年后,TFP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提高,技术进步增长率从1998年的-10%提高到2007年的2.3%,尽管资本、劳动力投入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明显提升,但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效率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可见,通过技术效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三是,,在技术效率的分解指标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现规模经济特征,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FDI技术效率的改进由规模效率主导。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仅靠大量吸引外资,扩大规模收益来提升要素生产率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加大提高技术进步增长率,注重吸引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来华投资以获取技术溢出。 

  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存在较大的行业异质性。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生产率增长,还是生产效率值均有明显上升,且生产较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变化较小,且生产效率值不断下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上升,但未实现较优生产;新能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值大于1,生产效率较优,但增长率有所下降;节能环保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和增长率均有明显下降。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FDI子行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年分行业)结果来看,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的生产率异质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元复杂性,其发展应该分门别类、具体细化推进。在制定合理的投资吸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时,同时兼顾细分行业的异质性需求。例如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有效性来逐步提高一些行业的TFP,也可在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来逐步提高一些行业的生产率,而不应该笼统而为之。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该部分运用统计方法揭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的生产率表现,但进一步的原因透视及政策含义解读还有待研究。 

  四、 不同来源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FDI发展评价 

  该部分数据仍为上述2 3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与上一部分一致。通过企业各自FDI来源国的不同,将其归类比较,将来源国(地)划分为港澳台、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金砖国家”、自由港及其他九类地区,其中,自由港包括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开曼群岛以及萨摩亚。 

  从规模评价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企业不同来源地的分布情况为:港澳台外资企业最多,占总样本量的42.4%,其次为自由港20.8%,美国、日本、欧盟、韩国、新加坡占4%以上,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金砖国家”仅占总样本量的0.3%。外商实际投资额占比自由港最大,其次为港澳台、新加坡、日本、欧盟、韩国、美国,“金砖国家”仅占0.1%。从资产和劳动力投资规模来看,自由港和港澳台的规模占比最大,但自由港更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而港澳台更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与自由港投资模式类似的有欧盟、日本、韩国,与港澳台投资模式类似的有新加坡,美国及“金砖国家”的固定资本和劳动力投资则较为平均。 

  从效率评价来看,根据产出导向的BCC模型测算,1998年~2007年主要来源地的综合效率小于1,究其原因发现,港澳台、金砖国家、自由港的纯技术效率均高于规模效率,规模效率偏低是导致综合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而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纯技术效率均低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偏低是综合效率偏低的主导因素。从综合效率来看,“金砖国家”的总效率值最高,并且规模收益处于递增状态,可见继续扩大对金砖国家外资的引入,可以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率。欧盟、美国、韩国、日本规模收益处于递增或不变的生产状态,并且其规模效率接近1,可见应不断提高这些来源国投资的纯技术效率。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来源地不同年份的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分解判断,结果显示:一是,从时间维度看,2004年前主要来源地的TFP由于受技术进步提高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增长率从199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5%,说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外资的大力引入,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但技术效率缺乏改进,并未充分挖掘利用资源和技术的潜力,因此,2004年后TFP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技术进步出现退化。 

  二是,1998年~2007年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生产率显著高于“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并且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引起的技术效率改进所导致。来自港澳台、美国、日本、新加坡、自由港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表明这些国家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状态较优。但是“金砖国家”的后发优势较为明显,尽管2007年生产率指数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98年的0.692,表明金砖国家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状态逐步改善,并趋向良好,因此我国应重视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 

  三是,2004年前各国的技术进步均有提升,并且逐渐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导因素,而2004年后由于技术效率的改进逐渐成为TFP提高的原因,技术进步开始有所弱化。可见,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规模收益出现递减状态,继续扩大规模经济,并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主要的力量仍应集中在技术进步的提升。 

  五、 主要结论 

  第一,1998-200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TFP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年之前TFP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效率改进,2002年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提高。同时七大细分行业发展已显现规模经济,但这些行业之间仍存在较大的行业异质性。例如,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生产率增长方面表现良好且生产较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变化较小,且生产效率值不断下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上升,但未实现较优生产;新能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值大于1,生产效率较优,但增长率有所下降;节能环保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和增长率均有明显下降,因此发展方向不应笼统为之。有些行业需要通过扩大规模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有效性来逐步提高生产率,而有些行业需要在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情况下,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来逐步提高生产率。 

  第二,1998年~2004年主要来源地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且TFP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的提高,而2005年~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且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缺乏改进导致的。同时,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FDI生产率显著高于“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金砖国家”生产并未达到规模经济。因此,来自港澳台、自由港的FDI应重视技术的投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的提升,合理配置企业的有限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来自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FDI,应继续扩大要素的投入,不仅是资金和劳动的简单要素投入,更重要的是科技、研发等要素的投入;“金砖国家”在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状态下,通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提升,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葛顺奇.外商投资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3,(1):41-43. 

  [2] 李小平,卢现祥,朱仲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2):549-564. 

  [3] 刘小玄,李双杰.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J].经济学(季刊),2008,(3):843-868. 

  [4] 刘小玄,吴延兵.企业生产率增长及来源:创新还是需求拉动[J].经济研究,2009,(7):45-54. 

  [5] 齐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122-125. 

  [6] 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J].经济研究,2012,(4):15-27.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44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