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2012年
“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
秦旭 王杰彪
【摘要】:本文以美国针对虚拟经济极端膨胀与实体经济弱化提出的"再工业化"为背景,以形象反映产业价值链特征的"微笑曲线"为基础,主要从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分布格局、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融合度的角度,依据中国"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重点年份的中关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美制造业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表明。从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分布格局来看,中国趋于低端,美国制造业趋于高端且结构平衡稳定,但中国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两国差距正逐年缩小;从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融合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整体融合均衡程度明显弱于美国,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在上下游与服务业的融合都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体现在科技研发方面,随着美国"再工业化"的提出.这一弱势将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不容小觑的冲击。对此,本文建议加快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促进各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均衡发展,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保持优势,以加快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步伐。
【作者单位】:
【分类号】:F424;F471.2
【正文快照】:
1.“再工业化”的背景及内涵自2007年美国由于虚拟经济极端膨胀、实体经济弱化引发金融危机后, 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政策,以振兴制造业,实现经济重心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型。“再工业化”政策倡导的并不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寻求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文成;赵红;;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9期
2 陈伟达;冯小康;;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化研究——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1期
3 陈鹏;郑翼村;;“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启示[J];市场论坛;2006年11期
4 陈力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要向高端转移[J];理论导刊;2004年11期
5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岑伟;;从陕西水果流通领域探究果农增收途径——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刘浩;原毅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检验[J];财贸研究;2010年03期
3 万侃;刘威;钟升;;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1年07期
4 刘明磊;田喜洲;张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化研究——基于剔除进口影响后的投入产出分析[J];西部论坛;2011年03期
5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6 郭向阳;;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京沪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7 杨华阳;;推动新形势下泉州产业升级[J];发展研究;2008年12期
8 叶娟;刘宏蛟;;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中国建筑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12期
9 李鲁云;;加快构建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张晓娜;刘希宋;王发银;;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铁;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模式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邓念;政府作用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刘志坦;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戴红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霞;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国辉;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圆;服务外包和我国服务业升级的路径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刘志伟;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肖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何书渊;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史登松;江淮汽车车身冲压生产调度研究与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华海;临安农村商贸服务业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8 王金梅;生产性服务业定义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张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钟升;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年09期
2 胡晓鹏;;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3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4 陈伟达;韩勇;达庆利;;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陈伟达;张宇;;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郑学益;构筑产业链 形成核心竞争力──兼谈福建发展的定位及其战略选择[J];福建改革;2000年08期
7 林孝文,张炳光;价值链分析: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的深层透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4期
9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10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民良;再工业化: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管理世界;1995年04期
2 王胜今,吴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质是一个“再工业化”过程[J];新长征;2004年06期
3 朱德贵;;黑龙江省“再工业化”战略的目标、方向及核心环节[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05期
4 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5 王俊;;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J];综合竞争力;2011年02期
6 章昌裕;;“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1年04期
7 李淑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与途径[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8 白云天;;略论“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贸易逆差和就业的影响[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8期
9 刘旭友;;黔中经济区现代产业链分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郭俊华;;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再工业化的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胜今;吴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推进“再工业化”[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2 胡拓坪;;十一、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和我们的应对策略[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尚前名;范雪娇;张萌;;2012,结构调整关键时刻——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4 徐海贤;;转型驱动下的开发区重构——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卫红;;转型期广东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策略探讨[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仁贵;李绍飞;;战略机遇的“十二五”关节——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A];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会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军雄 报道组 谭孝军 陈晖;[N];浙江日报;2010年
2 梅新育;[N];经济参考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叶慧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本报记者 兰晓萌;[N];华夏时报;2010年
5 仲大军;[N];中国改革报;2003年
6 记者 朱丹;[N];嘉兴日报;2011年
7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魏后凯;[N];长江日报;2011年
8 本报评论员 郭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贾辉 王玮;[N];黑龙江日报;2004年
10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N];中国国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岩;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和“再工业化”方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杨成林;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芙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万远鹏;美国“再工业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明崧磊;基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马玥;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及趋势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陈蓉;中美制造业由互补性向竞争性转变的趋势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楠楠;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8 聂勋;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冰曦;美国制造业回归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10 马景超;美国再制造业化及对中国制造业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4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