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图文】:
2可以看出,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很好,超过90%,且方程(1)中的lnPt-1与方程(2)中lnMt-1系数统计量的t值均有95%的可能性不为零,即显著性较强。可得出结论: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相对良好协同发展关系,两者的发展均受自身发展基础影响,同时更多的受对方上年度发展情况影响。(三)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IRF)衡量某一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使用Eviews5.0得到有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如(图1)和(图2)所示。图1lnMt对一个标准差lnPt新息的响应由(图1)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生产性服务业一个正冲击时,制造业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随后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某一冲击会给制造业带来同向冲击,使其在一年后对制造业的增加产生拉动作用。由(图2)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制造业一个正冲击时,生产性服务业会在同期出现反向变动,随后开始回升并在第4期达到峰值后逐渐趋于稳定。由此可得出,西安市制造业对同期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虽然这种反向效应在接下来
68几年内会消减并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同向拉动作用。说明西安市制造业并没有很好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时间内两者不但没有形成“互补”的协同效应,反而出现了具有“替代”性的冲突效应。图2lnPt对一个标准差lnMt新息的响应(四)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法是通过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产生影响的程度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通过Eviews5.0软件得出西安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方差分解图,如(图3)和(图4)所示。图3lnPt对lnMt的贡献率由图3可以看出,lnPt对lnMt的贡献率从第2期开始增长到40%左右,此后一直维持在60%左右,说明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图4lnMt对lnPt的贡献率由(图4)可以看出,lnMt对lnPt的贡献率在前3期比较微弱,从第4期开始基本维持在20%左右。这点与IRF分析结果相对应,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拉动效果不显著并具有滞后效应。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初步检验可得出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制造业的前期变化能有效的解释生产性服务业的变化,反之亦然。说明两者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VAR模型的估计结果说明制造业受前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显著,达到54%左右;生产性服务业也同样受前期制造业影响,达到53%左右。两者发展均受自身发展基础影响,但更多的受对方上年度发展情况影响。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某一冲击会给制造业带来同向冲击,使其在一年后对制造业的增加产生60%的拉动作用并维持不变。制造业一个正冲击会使生产性服务业在同期出现反向变动,随后开始回升并在第4期开始维持20%的拉动作用。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相对稳定的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F719;F4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2 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2 江静;刘志彪;;商务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3 高传胜;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与中国推进经济服务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7年04期
4 高传胜;;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增长新动力——基于长三角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1期
5 苗春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04期
6 刘志彪;;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刘志彪;;经济全球化中的城市功能变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机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石秀和;张荣志;;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基于合肥市的实证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前程;;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2 丁永健;基于纵向关联的产业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毅;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2 赵芸;汽车产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袁立宏;基于界面分析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曹林峰;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吴昊;生产性服务业理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于秀霞;生态关系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杨怀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若男;我国汽车制造业服务化趋势预测与对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陈林琳;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覃利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2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3 高传胜;生产者服务业与经济国际化:耦合性与互动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11期
4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5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6 赵蓓;产业群嵌入性和竞争力:计量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小平;基于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组织间学习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2 唐强荣;庄伯超;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5期
3 韩明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宁波制造业转型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4期
4 陈林兴;夏利颖;;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10年06期
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6 凌艳平;潘渊;;湖南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张燕;段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管理观察;2008年18期
8 华中;康国定;周秀慧;;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CBD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9 许晖;邹慧敏;单凤玲;;外商投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互动和系统观的视角[J];经济经纬;2009年05期
10 陈昀;;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婧;兰勇;周发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陈功玉;史卫;;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杰;崔维军;;基于熵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4 巩在武;吴杰;;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及消耗总量趋势预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5 吴晓隽;高汝熹;杨勇;罗守贵;;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空间布局及结构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朱道立;;国内外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综述报告[A];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中国物流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薛有志;刘素;纪鑫;;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行业特征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黄桂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划分方法和产业规模度量——基于1993—2007年行业数据的模糊聚类方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9 ;建立“网络仓库+24/48配送”物流服务模式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A];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会议资料[C];2007年
10 刘俊杰;;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功能转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雪根;万通变身: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戚一川;我市加快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N];青岛日报;2009年
3 记者 熊建;制造业PMI连续10个月高于临界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管克江 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 驻日本记者 于青;制造业强国重视技工人才[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丁远;万科总裁郁亮:规模领跑价值不大 称要向制造业学习[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坤;我市制造业遭遇“招工难”[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力;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记者 张陆龙 实习生 陈央央;绍兴制造业用人需求走向高点[N];绍兴日报;2009年
9 中信建投;PMI创新低制造业加速萎缩[N];现代物流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亚彬 隋秀勇 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不畅的根源在哪儿?[N];现代物流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蒋荷新;我国贸易自由化的就业和工资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佳;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换路径选择[D];同济大学;2008年
7 袁鹏;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与成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马小平;宏观质量管理与质量竞争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徐卓顺;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建模原理、参数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董琨;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邸红娜;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薇;地区市场化进程对制造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蔡霞;关于制造业中新设计外购部件项目管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曾娟晖;进口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亚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龚洋龙;制造业能源消费综合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曹晓超;中国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姚芳;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9 步晓明;制造业绿色产品集成评价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10 吴孔丽;武汉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8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51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