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与传统农业:改造抑或延续——基于四川省501份农户家庭问卷的实证分析
[Abstract]:To examine whether productive services contribut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and weak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s into a highly productive industrial sector, it is clear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simply summarize and evaluate its actual progress in the developed regions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troduc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cision-making model, the substitution field and the change of the agricultural form, which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operation servic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show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ly on the major improvement of the basic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side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operating main body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policy support of the free equal flow of the rural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free equal flow of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e absence of these condi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more likely to form a de facto disguised support for rough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management of small-scale farmers, rather than the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0ZD&015)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约束:豫省例证与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3年01期
2 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51期
3 潘锦云;汪时珍;李晏墅;;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耦合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1年12期
4 郭晓鸣;廖祖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年05期
5 叶茂 ,兰鸥 ,柯文武;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03期
6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旭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公正:一个多层视角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伍旭中;;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研;牛贯杰;;学习笔记:对中国式“二元经济”的理论探讨[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4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5 闻学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带头人”——吴仁宝、王乐义给我们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张磊;;加强和创新农民培训工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7 张士胜;郑玉艳;洪登华;陶学明;;浅议乡村传统园艺产品的保护和传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8 运迪;;论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方政;刘鹏凌;邹能锋;;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印银银;刘传华;;新时期安徽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东林;;基于农业投资行为视角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测度与推进[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斌;;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对策选择[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袁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发生节点与制度因素[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许建明;;两岸农业合作中的土地问题与土地配置方式选择——以闽台为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方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绩效评价[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汤尚颖;李泽红;;论建立消费型农副产品供给机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刘学著;梁贤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刘茂松;;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径——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与战略[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向佳玲;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柳;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及其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维薇;已建池农户沼气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周萤;家庭结构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W,
本文编号:2524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52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