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生产或其他服务的中间投入,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专业化、改进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后,大量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更是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当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和集聚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对象更多集中在整体区域(如国家、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上,却忽略了区域内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异因素,缺乏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需求、专业化分工、投资强度、支撑条件等因素、机制的研究。这突显了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论文将在文献回顾与评述基础上,梳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内在机理,构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框架。内容安排上包括导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等七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文中将借鉴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服务经济等学科理论,深化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以及个案分析法。本章还将对全文结构安排、论文可能的创新点进行概括性介绍。 第二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该部分将对都市经济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对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及其在都市内部的动态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的研究对象多是国外大都市、发达的城市型国家或地区,对国内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多以描述性、比较研究为主,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内生机制、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不足。 第三章:国内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本章首先对国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并对其发展经验和促进政策进行总结。发现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政策着力点。然后,对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国外典型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比较。最后是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演变、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根据文献梳理结果,将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因素分为经济、空间、科技、人文制度等四大类。其中,经济因素又分为市场因素和集聚因素;空间因素主要是易达性的考察;科技因素又分为信息技术和创新两类;人文因素包括制度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接着,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推动力、支撑力等动力源泉。最后,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问题。 第五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发展模式。文中指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可以设定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及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接着,从不同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角度,探讨制造业企业“内生”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制造业企业“外包”型的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的发展模式等三种。基于生产性服务供给来源,探讨了外向型服务外包、内需型服务外包两种模式的成长路径。基于空间组织状况,比较分析东京周边新产业区模式、曼哈顿商务区的轮轴式集聚模式、南苏格兰区的卫星平台式集聚模式、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之间的区域内组织关系演化过程。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体角度,分析了内资拉动和外资拉动两种模式。 第六章: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模型构建与实证。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的论证,文中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模型中,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度(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出口总额指标来度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替代)、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用第二产业产值规模替代)、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率(就业区位熵)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进出口额度、投资额度以及第二产业产值规模的数值较大,为了提高模型估计的精确度,分别对其做了对数化处理。研究中将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利用Eviews6.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七章: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个案分析。首先,对成都市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进行扫描。然后,深入分析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地质勘探、教育已成为成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年增均速达到19.4%。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比较看,金融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达到43.98万元/人;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最低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2.30万元/人。另外,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多不足,文中也相应地提出了成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论文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 (1)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维度阐述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内生机制。文中将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因素分为经济、空间、科技、人文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又分为市场与集聚因素,具体包含市场需求、潜力与范围因素,市场集聚因素,空间竞争因素等。空间因素分为交通通讯和空间环境的可达性因素,它影响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和腹地发展。科技因素分为信息技术和创新两类。人文因素主要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市场需求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科学技术使服务外包成为可能性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力,政府政策支持则是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 (2)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在对动因、发展机理的分析与探讨基础上,构建了以投资、市场需求、专业化程度、城市化率、城市经济水平等为影响因子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文中选择了发展水平相当的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南京、杭州等7个大城市1999—2008年共70个样本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化水平、投资额度等因子对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度发展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二是服务业就业人口区位熵因子在数量上的简单提高,并不能改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水平,反而可能会削弱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进程;三是由于城市间经济发展条件、地理位置因素、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等差异使城市间自发进出口总额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的杭州、南京的自发进出口系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 (3)比较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基准问题,并进行实证应用。一般来说,通过要素基准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考虑更多的是本区域的地理、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由于其具有知识、资本的高密集性,在要素基准中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以及资本优势。此外,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还需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都市中心城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结构、政策因素及其瓶颈因素等综合考虑。文中提出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应包括需求基准、产业关联基准、高级要素基准、竞争基准、技术进步基准、政府导向基准等。 (4)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个案研究。文中以成都市为例,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文中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远过低,生产性服务业大企业少、带动效应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集聚的扩散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促进措施,包括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支持、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都市经济结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文中主要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方面阐述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发展模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但文中计量实证的城市对象只有7个,样本数据相对较少,这使得研究发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以后能将研究城市及样本容量扩大,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另外,由于个人知识、能力有限,文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演变、国内大都市与国际大都市的互动关系、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处理等问题尚未较多涉及,这些也成为了本人今后将继续努力深入研究的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曙华;沈玉芳;;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创新;2010年06期
2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典型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8年02期
3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01期
4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5 叶振宇;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J];城市;2008年09期
6 朱胜勇;;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OECD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7期
7 甘小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提升[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8 赵群毅;周一星;;西方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1期
9 吕怀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年23期
10 王晓玉;;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罗松山;[N];中国财经报;2010年
2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罗松山;[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怀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王静;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609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60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