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5:26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服务业在增加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这一过程中,西藏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藏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近年来一直遥遥领先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成长为西藏第一支柱产业。服务业的兴旺发展对西藏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促进西藏服务业的发展,提升西藏服务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离不开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运作。然而,迄今为止,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一套完善和成熟的理论,西藏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匮乏。伴随青藏铁路通车给西藏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西藏服务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并予以关注和解决,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服务行业的特性以及服务业人力资源区别于制造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出发,借鉴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坚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系统分析西藏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立足青藏铁路通车后发生的新变化,从理论上探讨适合西藏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对策。在文章的最后,从宏观角度用西藏服务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微观上用一个旅游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实例来印证和分析所述理论的可行性并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本文的结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导论,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意义、研究方式与方法,阐明本文研究思路,概括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是对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的综述。对于这一部分笔者首先阐述了服务业的定义、特性及分类,接着介绍了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在这一章中笔者重点阐述了服务业的特性以及服务业人力资源区别于制造业人力资源的特性。结合服务业具有的无形性、不可分割性、易逝性和异质性等特点,笔者总结出服务业人力资源具有员工流动率较高;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员工的差异性较大;对员工培训的任务较重;员工获得的授权越来越大等独有的特性。这部分为笔者后续研究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笔者具体分析了西藏地区服务业的现状以及西藏总体的人力资源现状。首先,文章从西藏服务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速度、产权值比重、从业人员比例等角度,分析了西藏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阐述了西藏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接着,以数据为说明材料,从人力资源数量状况、素质状况、结构状况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西藏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同时,着眼提高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介绍了西部大开发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 服务业人力资源只是西藏所有行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在第三章笔者具体分析了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因。首先,在第二章分析西藏地区服务业和西藏总体人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笔者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接着,鉴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立足政府宏观和组织微观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原因,为下一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内容是针对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具体对策措施及建议。该章第一节主要提出了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仍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针对每个角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宏观上,笔者认为西藏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人力资源观,政府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规范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微观上立足服务性企业人力资源特性,笔者从服务企业应完善人力资源选拔和配置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构建全新的综合激励机制、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第二节,青藏铁路的通车使西藏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促进西藏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提升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因此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显得尤其重要。立足这一点,笔者提出了西藏服务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建立良好的服务业人才流动机制、加速实施人才派遣制度、提高人才自主培训力度等举措来快速提升西藏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第五章是实例实证分析部分。笔者用西藏旅游业和西藏某一旅游公司两个实例对前述的西藏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印证。通过分析西藏服务业发展中比较成熟和有代表性的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以西藏地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为例,阐释了其整体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由此提出解决此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总体对策,主要从政府主导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利用平台;建全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规章制度;加强现有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引进;实施本土化的教育工程等五方面进行。最后,笔者由面及点,以此行业中西藏的一个具体旅游公司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公司人力资源构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员工利用率等状况,找出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服务行业通常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如何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如何推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以及如何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等一整套解决问题的具体可行的方案。 本文通过探索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以服务业产业特性为基础,概述了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特性。目前我国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多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进行的,而专门对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只有少数针对某一特定类型服务业人力资源研究的文章,比如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的研究、针对酒店业人力资源的研究、针对零售业人力资源的研究等。尚未有从服务业的一般产业特征出发,从总体上对服务业人力资源所做的专题研究,而本文从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着眼快速提升西藏地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个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西藏工”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中,立足西藏发展需要,多以援藏的形式强调高素质人才“走进来”。但以“走出去”的方式探讨区内人员到区外服务业发达地区工作,待素质提高后再回藏发展的那部分人力资源的研究不多,而关注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对西藏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3)在实例实证分析中,笔者紧密结合西藏服务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西藏旅游业和旅游行业中的一个旅游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印证,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服务行业的分工尽管不同,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共性,希望通过对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操作的分析,能给该公司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能给西藏其他服务企业带来一定的启示。
【图文】:

示意图,服务业,从业人员,示意图


图 3-1:西藏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变化示意图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1999 年至 2004 年数据3.1.1 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现状1、从数量结构上看,截止 2004 年底,该地区服务业从业人数为 36.2 万人,服务业从业人数逐年提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9 年至 2004 年底,西藏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情况如图3-1所示。2、从总量上看,,服务业虽然作为西藏的第一大产业,但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再加上西藏地区人口总量较少,因此总数上并不多。3、从质量上看,西藏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和水平较低;传统服务业因竞争不激烈,从业人员的竞争压力不大;新型服务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基础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2;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中;;辽宁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毕小青;王龙;刘怀清;;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人力资源外包业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8期

3 丁家鹏;;新加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特区企业文化;1997年01期

4 仝志敏;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异同[J];行政人事管理;1999年11期

5 黄保民,段新玲,黄春玲;适应时代要求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S1期

6 杨丽君;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刘银花,唐嘉庚;21世纪管理环境变化给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1年S1期

8 杨小薇;人力资源管理跨出后院[J];IT经理世界;2001年09期

9 张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探析[J];财贸研究;2002年04期

10 许小东;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特点与模式转型[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汉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思考[A];湖北省服务品牌、服务文化大展示(专刊)[C];2011年

2 刘晓成;;武汉与上海两地服务业发展现状比较[A];湖北省服务品牌、服务文化大展示(专刊)[C];2011年

3 许小兰;;县级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丽萍;;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郭小雷;;人力资源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6 张瑞娟;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的综合理论框架模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孙丽娟;丁林梅;;加快老工业基地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赵慧娥;马源;刘志超;;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李娅;;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关晓军;;国有企业改制后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能力[A];北京市物资流通协会2010年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晓勋;我市出台意见加快服务业发展[N];长江日报;2008年

2 林世雄;厦门:30条措施助推服务业发展[N];福建日报;2008年

3 本报通讯员 王峰 张磊 吕婷婷;市中区六大领域引领服务业发展[N];济宁日报;2009年

4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齐家滨;在危机中把握服务业发展机遇[N];济南日报;2009年

5 特约记者 张进 通讯员 段菲菲;钢城区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N];莱芜日报;2009年

6 中共惠州市惠阳区委书记 邓木林;对服务业发展高看一眼厚爱三分[N];南方日报;2009年

7 记者/张芙蕖;支持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出台[N];铁岭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周俊 记者 顾海燕;靖江1000万元引导服务业发展[N];泰州日报;2009年

9 记者 钱建虎 特约记者 徐志仑 滕树军;海陵16条新政力推服务业发展[N];泰州日报;2009年

10 民盟新疆区委会 张援朝;对乌鲁木齐市社会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建议[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冠华;内蒙古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蕾;中国医疗服务业政府规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张洪霞;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任英华;现代服务业集聚统计模型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5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汤伟伟;基于成熟度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动态能力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炜;服务业集聚发展多极化分布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程建君;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周福战;基于知识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英;西藏地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邓青;济南市历下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韩丽娜;我国传统财经媒体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吴丹;新《劳动合同法》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昊;市级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D];湘潭大学;2009年

6 梁忠东;A电视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李义;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伟;价值工程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9 贾开民;泰安市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李金盈;秦皇岛市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1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641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