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特点及优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29 01:24
【摘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有效促进都市圈各城市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从而优化经济圈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实力。但是在我国的都市圈产业分工研究中,对服务业分工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和空间演变的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法,因子分析法、断裂点模型等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特点和典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 (1)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具有比较大的差别。目前,北京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而天津和河北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属于“二三一”型,但河北各地市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很大差异。北京的知识输出型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而天津市和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构成依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2)北京、天津、河北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变动趋势各有不同。京津冀三省市的整体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均有所上升,而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中间需求则均有所下降;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北京有极大的上升,而天津和河北则有所降低;对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则呈现北京、天津下降明显河北略有上升的情况;对住宿和餐饮业的中间需求变动幅度不大。 (3)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相对优势。从省级尺度来看,北京在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上具有相对优势;而天津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的相对优势逐渐下降,而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金融业上的相对优势则逐渐明显;河北省的相对优势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上。从地市级尺度来说,在河北省内部各城市也分别在不同行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4)京津冀都市圈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构现象明显,北京和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相似度最高,而河北省各地市与北京的相似程度较小。天津与除了秦皇岛以外的河北各地市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相似。河北省的8个地市之间,除秦皇岛与其他地市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相差较大外,其他几个地市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相似度极高,区域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合作不明显。从时间变化看各地市间的分工在逐渐深化但是进程比较缓慢。 (5)北京的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竞争力整个城市圈中均居于主导地位,“一极独大”的现象明显;而天津在金融业的竞争力上并不突出,但从2004年至2008年有较大的提升,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竞争力上有明显增长;河北省的八个地市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竞争力上则相对较低,且竞争力和辐射范围变动不大。 (6)根据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分工的建议,即北京重点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天津、秦皇岛.唐山和沧州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廊坊和保定可以重点发展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石家庄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图文】:

都市圈,京津冀,保定,石家庄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见图3)。作为我国三大都市圈之一,而且是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不仅关心到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如何带动北方经济和社会全面的发展,更关系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一长价f\图3京津冀都市圈范围截止到2008年,,京津冀地区的常住人口达到7339.62万人,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的人口比例较高,分别占整个都市圈的17.7%、13.2%、13.2%、15.6%,最少的是秦辛岛市,人口为285.85万人

都市圈,人口,京津冀,比重


津、石家庄和保定的人口比例较高,分别占整个都市圈的17.7%、13.2%、13.2%、15.6%,最少的是秦辛岛市,人口为285.85万人,仅占整个都市圈人口的3.9%(见图4)。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殿廷,朱青;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素喜;王小平;;京津冀服务业合作博弈分析与机制设计[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3 吕林;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我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段七零;;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南京经济腹地界定及层次划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5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6 张峰;;基于分工的产业升级理论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彭劲松;;大都市圈的形成机制及我国都市圈的构建方略[J];城市;2007年12期

8 顾朝林;;巨型城市区域研究的沿革和新进展[J];城市问题;2009年08期

9 谢守红;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J];当代财经;2005年05期

10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分工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覃利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686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686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