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非对称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0 01:49
【摘要】:产业集聚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分布特征,逐渐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现阶段,产业集聚不仅仅是指单一产业的集聚,更多地体现在关联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服务产业,其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学者开始研究与分析这两个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板块,也是国内的老工业基地,然而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却面临着结构固化、发展迟滞的局面,经济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本文选定东北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了该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发展情况。而欠发达的东北地区是否存在两个产业间的协同集聚现象?如果两个产业间存在协同集聚,将会产生怎样的协同集聚效应,是否会显著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又会受到哪些制约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本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在2003-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非对称影响。研究过程中,分别选取城市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和信息化水平作为模型的门限变量,探讨在不同门限变量的影响下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作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和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协同集聚水平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非线性的影响,且在不同门限变量的影响下,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不同。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协同集聚状况并不显著,协同集聚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打造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的竞争力。据此,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要加强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其次创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优势发挥的有利条件。最后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719;F427
【图文】:

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东北三省


的发展情况产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配套与补充产业,其发展与制造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将会对制造业良性互补与产业支撑,对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正向促进作用;而反之则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情况,因此,首先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在进行具分析时,以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来作为其发展状况的描述指标。图 3-1 为我国东北三省 2003 年至 2015 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从我们可以观察到,经过最初的波动,自 2006 年起三个省份的生产性服务业业人员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在不加,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在三个省份当中,辽宁省的生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最多,其次为黑龙江省,最后为吉林省,表明生产性服在东北地区三个省份当中的发展情况以辽宁省为最优,其从业人员数居东三首;其次为黑龙江省,表明黑龙江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也不错,从业水平居于中间水平;而吉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最少,表明生产务业在吉林省的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发展水平有待加强。

生产性服务业,东北三省,从业人员


图 3-2 东北三省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些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及其他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的去了原有的成本优势,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情况下,制造业急需转变原有的生产模式,实现整体的转型与升级造业的重新发展。

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制造业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展最好,居于三个省份之首,并且在 2013 年以前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而在 2013年以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则开始下降。吉林省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则处于中间位置,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直至 2014 年出现增速放缓。而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则处于三个省份的最后,制造业发展水平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在 2014 年以后发展水平则开始了小幅的下降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丽华;;京津冀产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8年07期

2 何平;褚淑贞;;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30期

3 王雪娟;曹娣;王晶;;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23期

4 舒波;曹e

本文编号:2748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748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