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06:09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纵观国际的发展,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服务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成为一国经济现代化水平判断的重要标志。最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生产内部提供的服务活动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主要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的50%以上。相对而言,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甘肃省要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立足于甘肃省,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总得来说,本文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证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实证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首先,本文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分类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和互动关系;其次,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结果表明: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二者的互动效果不佳,制约了二者的互动发展。再次,在前文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基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甘肃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二者的互动关系还处于萌芽阶段,关联效应处于较低水平。最后,基于前文研究,提出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商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719;F426.4;F224
【图文】: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业人员


图 3.1 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3)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情况从表 3.3 可以看出,甘肃省 2005 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为 38.75 万人,但是在 2010 年末,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员降到了 30.11 万人,在这六个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的从业人员最多,但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相比其他几个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洪生;赵云华;;2.5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突破口[J];苏南科技开发;2006年10期

2 陈永莲;;以集群方式推动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3 刘燕;;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4 张红娟;蒋涛;沈正平;刘海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5 陈栋;;生产性服务业与浙江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6 周丹;应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综述与展望[J];情报杂志;2009年08期

7 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以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链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0年08期

8 乔均;施建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年11期

9 严任远;;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10 李启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联性分析[J];求索;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5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李国华;;齐临淄水与城市互动发展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9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2 安和;生产性服务业进入“黄金期”[N];无锡日报;2010年

3 中共宜春市委政研室 钟付严;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产业升级[N];宜春日报;2011年

4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5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6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10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张贵先;重庆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学明;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曹亮;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聂武;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6 张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乔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志伟;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7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787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7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