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地体系的演化——以酒店业为例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中心地体系的演化——以酒店业为例
【摘要】:文章利用上海酒店业的空间数据,通过聚类和异常值分析,讨论了上海市中心地体系的演化。研究发现,上海市高等级中心地体系的演变属于典型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式,其中高等级中心地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呈东西轴向发展,长期以来呈现持续强化的特点;次一级中心地在中心城区内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高等级中心地和次一级中心地都表现为"主城区—卫星城"的分布特点。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关键词】: 城市中心地体系 酒店业 空间结构 上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68)
【分类号】:F719
【正文快照】: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Christaller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提出中心地理论[1],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之后许多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如L?sch A、Beckmann、Woldenberg等[2-4],同时也有许多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实证分析检验了中心地理论,如Berry B J L、Smail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婷;潘鑫;;城市多中心空间布局对交通拥堵的疏导——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2期
2 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3 邓智团,唐秀敏,但涛波;城市空间扩展战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开发;2004年05期
4 唐子来,栾峰;1990年代的上海城市开发与城市结构重组[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4期
5 孙斌栋;石巍;宁越敏;;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1期
6 王铮,邓悦,宋秀坤,吴兵;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7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8 樊杰,许豫东,W.Taubmann;基于中心地理论对银川市服务功能的解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9 薛领;罗柏宇;翁瑾;;基于agent的商业中心地空间结构动态模拟[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10 马吴斌;褚劲风;郭振东;;上海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张恩广;张明斗;;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经济联系方向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5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王忠良;华德尊;李春艳;;大气环境容量与工业布局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7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陈彦光,周一星;基于三角点阵模型的自组织城市网络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吴云超;彭浩;金彦平;;旅游业驱动湘西经济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沙默泉;田光进;;美国菲尼克斯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及其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雷;郑新奇;董光龙;刘敬玉;;基于AnyLogic的以GIS数据为环境的动态模拟实现方法[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赵渺希;;城市工业用地自发性功能转型的外部性检验——以上海市虹口北部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一洲;;产业区位视角的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洁心;;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林建永;吴永兴;;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向,促进上海空间布局协调发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8 颜飞;王建伟;赵雪峰;;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时空收敛的动力机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9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钟振远;周礼坤;黄茜;;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中山市城市空间拓展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8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承枚;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明月;资源型组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夏非;;南京城市全面跨江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3 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2期
4 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6期
5 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6 迈克尔·布鲁顿,希拉·布鲁顿,于立,胡伶倩;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7 韦亚平;赵民;;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绩效——多中心网络结构的解释与应用分析[J];城市规划;2006年04期
8 孙斌栋;胥建华;;上海城市交通的战略选择:空间结构的视角[J];城市规划;2007年08期
9 孙斌栋;潘鑫;;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J];城市问题;2008年01期
10 申见;边境城镇发展战略与城镇体系[J];城市问题;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2 冯章献;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大勇;辽西城市群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0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67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