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服务业发展碳排放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服务业发展碳排放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服务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甘肃省
【摘要】:近年来,随着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资料显示,2001-2010年,中国服务业碳排放量增加了167个百分点,平均增长速率为11.6%,增长率是三个产业中最快的。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将碳排放强度降低17%作为约束性指标,并首次提出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在我国工业、农业领域节能减排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其边际效应也必将日渐突出,以尚处于低碳化发展起步阶段的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对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由于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产业层次发展低,集中度和关联度低,服务业资源依赖性强,利用方式粗放。研究甘肃省服务业碳排放,不仅对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为甘肃省服务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本文以研究甘肃省服务业碳排放为主线,首先阐明了研究该问题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回顾服务业碳排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分析了甘肃服务业发展现状,服务业能源消耗和服务业能耗引致碳排放量的情况,然后基于STIRPAT模型对甘肃省服务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每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程度大小;最后对甘肃省服务业碳减排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结论有:(1)1991-2012年,甘肃省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甘肃省产业结构有向“三?二?一”型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整体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1-2012年,甘肃服务业整体能耗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0%,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值逐年增。传统能源煤炭的使用量比重降低,清洁能源如气类?电类的使用量提升;(3)2001-2012年,甘肃省服务业碳排放量呈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6.3%,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服务业能耗强度逐年降低,2012年为0.216t碳/万元,比2001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量均逐年增加,但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所占比重降低。三大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逐年降低;传统能源煤炭和油类的碳排放量呈现降低趋势,清洁能源气类?电类的碳排放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呈现提升的态势;(4)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城市化率、电力能耗比重对甘肃省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正效应,其中人口规模的影响最大,为0.85%,即人口规模每提升1%,服务业碳排放就增加0.85%,其次是经济增长、城市化率、电力能耗比重,分别为0.436%、0.145%、0.012%;能源效率对甘肃省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负效应,影响系数大小为0.121,即能源效率每提升1%,服务业碳排放就降低0.121%。
【关键词】:服务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甘肃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X32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现状13-16
- 1.3.1 服务业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13-15
- 1.3.2 服务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15-16
- 1.4 研究内容16-17
- 1.5 研究方法17
- 1.6 数据来源17-18
- 2 相关理论基础18-21
- 2.1 我国现行服务业分类18-19
- 2.2 低碳服务业19-20
-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21
- 3 甘肃省服务业发展及能源消耗21-33
- 3.1 甘肃省服务业发展21-26
- 3.1.1 总体发展现状21-22
- 3.1.2 不同行业发展现状22-23
- 3.1.3 不同区域发展现状23-26
- 3.1.4 小结26
- 3.2 甘肃省服务业能源消耗26-33
- 3.2.1 计算方法26-27
- 3.2.2 结果及分析27-31
- 3.2.3 小结31-33
- 4 甘肃省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33-39
- 4.1 计算方法33-34
- 4.2 结果及分析34-39
- 4.2.1 总体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34-35
- 4.2.2 不同行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35-37
- 4.2.3 能源碳排放结构37-39
- 5 甘肃省服务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39-46
- 5.1 模型选择39-41
- 5.2 计算方法41-42
- 5.3 结果及分析42-46
- 5.3.1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对服务业碳排放量的影响42-43
- 5.3.2 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碳排放量的影响43-44
- 5.3.3 技术进步对服务业碳排放量的影响44
- 5.3.4 能源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量的影响44-46
- 6 甘肃省服务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建议46-48
- 6.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6
- 6.2 加快服务业技术升级,提高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46-47
- 6.3 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47
- 6.4 调整服务业能源结构,推动清洁化、多元化的能源消费模式47-48
- 7 结论与展望48-51
- 7.1 主要结论48-50
- 7.2 研究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3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95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