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陕西省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2:08
本文关键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陕西省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城市建设热潮大背景下开展的。进入21世纪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矛盾促使人们寻求城市发展新模式,而低碳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从2010年开始,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其中陕西省是首批低碳城市试点省区。在梳理国内外低碳城市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尝试给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及低碳城市评价模型。该模型从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4个层面19个指标对陕西省各市建设低碳城市情况进行评价。本文主要分析方法是层次分析法,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至2014年间陕西省各市的区域统计资料。经过评价模型分析,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总体水平有所上升,各市发展情况并不均衡,其中西安市和延安市位于第一阶梯,发展水平较好;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安康市和商洛市位于第二阶梯,发展水平一般,铜川市和汉中市处于第三阶梯,发展水平较差。在以后的工作中经济建设和碳排放管理依然是工作重点和难点,做好这两项工作,才可以实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最后本文提出从低碳政策、低碳规划、低碳产业和低碳文化四个方面出发推动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发展。
【关键词】:低碳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模式 陕西省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0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7
- 1.3.1 国外低碳城市的研究现状11-14
- 1.3.2 国内低碳城市研究现状14-17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7-20
- 1.4.1 研究思路17-18
- 1.4.2 研究方法18-20
- 第二章 低碳城市相关概念与理论20-23
- 2.1 低碳城市相关概念20-22
- 2.1.1 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20
- 2.1.2 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20-21
- 2.1.3 低碳城市与可持续发展21-22
- 2.2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22-23
- 2.2.1 碳排放脱钩理论22
-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22-23
- 第三章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33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26
- 3.1.1 指标选取的空间尺度23
- 3.1.2 指标选取的原则23-24
- 3.1.3 指标体系的评价重点24-26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26-33
- 3.2.1 层次分析法26-28
- 3.2.2 各指标权重确定28-33
- 第四章 陕西省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33-48
- 4.0 低碳城市评价模型及数据的标准化处理33-34
- 4.1 陕西省低碳城市总体评价34-36
- 4.2 碳排放水平指标评价36-39
- 4.2.1 碳排放总量分析37-38
- 4.2.2 人均碳排放水平分析38
- 4.2.3 碳生产力水平分析38-39
- 4.3 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9-41
- 4.3.1 GDP总量分析40
- 4.3.2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40-41
- 4.4 人们生活质量状况评价41-44
- 4.4.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42-43
- 4.4.2 恩格尔系数分析43-44
- 4.5 环境保护状况评价44-45
- 4.6 基本结论45-48
- 4.6.1 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45-46
- 4.6.2 经济建设依然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46
- 4.6.3 碳排放管理依然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难点46-47
- 4.6.4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是低碳城市建设的落脚点47
- 4.6.5 环境保护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出发点47-48
- 第五章 构建陕西省低碳城市发展模式48-54
- 5.1 当前陕西省低碳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8
- 5.2 构建陕西省低碳城市发展模式48-54
- 5.2.1 确立低碳政策是低碳城市发展基础49
- 5.2.2 确立低碳规划是低碳城市发展方向49-51
- 5.2.3 确立低碳产业是低碳城市发展方式51-52
- 5.2.4 确立低碳文化是低碳城市发展动力52-54
- 结论与展望54-56
- 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54
- 主要创新点54-55
- 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华;祁悦;刘林蔚;;中美欧2020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比较研究[J];中国能源;2015年07期
2 许丽红;;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党士超;杨建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国省际研究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15期
4 于德龙;吴明;赵玲;汪宇彤;;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研究[J];当代化工;2014年04期
5 董思言;高学杰;;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1期
6 刘钦普;;国内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S2期
7 陈武;常燕;李云峰;;中国碳足迹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03期
8 吴振信;石佳;;北京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02期
9 连玉明;;城市价值与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12年01期
10 张英;;低碳城市内涵及建设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1098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09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