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国家社会主义的劳动体制及其转型——基于对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东欧和中国劳动体制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2-27 18:45

  本文关键词:国家社会主义的劳动体制及其转型——基于对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东欧和中国劳动体制的比较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社会主义 劳动过程 市场转型 (前)苏联 东欧 中国


【摘要】:从劳动过程理论视角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路径不仅由精英所主导,还与不同劳动体制下劳动者的态度与选择有关。将"政党—国家能力"和"技术官僚权力"两个因素补充进迈可·布洛维对国家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理想类型的建构框架中,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劳动体制包括官僚专制主义、官僚霸权主义、群众参与主义和工人自治主义。当国家社会主义遭遇普遍性的效率与合法性困境时,奉行不同劳动体制的国家的转型路径也存在差异。劳动体制为官僚专制主义与官僚霸权主义的国家因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劳资矛盾造成民众仇视政党国家,并导致政权迅速更迭;劳动体制为群众参与主义的国家因工人阶级对政党—国家的信任并未丧失,为国家主导的渐进式改革争取了时间;而在劳动体制为工人自治主义的国家,因"政党—国家能力"与"技术官僚权力"都较弱,而走向了地区的自治与分裂。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process theory, the path of market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ist countries is not only dominated by elit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attitudes and choices of workers under different labor systems. The "party state ability" and "technocratic power" two factors added Michael Blovi to the national socialist labor system ideal type of frame construction, that the national socialist labor system including 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 bureaucratic hegemon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doctrine and worker autonomy. When national socialism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ilemma of universal efficiency and legitimacy,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of countries pursuing different labor systems. The labor system for 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 and bureaucratic hegemony countrie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polarization and labor conflicts caused serious public hostility to the party state, and lead to rapid change in regime; labor system doctrine for the masses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working class party state did not lose the trust, for a time for the gradual reform of state led; and in the labor system for workers autonomy state, because of the "party state ability" and "bureaucratic power" are weak, and to autonomy and split area.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项目(D.10-0137-14-B02)
【分类号】:F249.1
【正文快照】: 即便同样经历了国家社会主义阶段,苏联、中国、东欧却走向了不同的转型道路:苏联的市场化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是由跨国公司发动的,中国则走上了自下而上的市场社会主义道路。不同国家市场转型模式的差异一直是比较社会主义的核心议题,本文将从劳动过程理论对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he Sociology of Practi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Market Transition[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2年04期

2 李小佳;从嵌入的观点反思市场转型理论[J];社会科学家;2004年01期

3 唐益;简论市场转型理论及其理论得失[J];兰州学刊;2005年03期

4 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5 张欢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转型:问题与争议[J];社会;2007年06期

6 郝大海;;祛魅化与市场转型——1949年后中国大陆理性化过程的历时性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7 张文宏;刘琳;;市场转型与家庭成分问题研究——以“黑九类”的子女们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8 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 再论“单位”研究[J];社会;2009年04期

10 梁柠欣;;市场转型、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贫困缓解:以广州和兰州的贫困居民为例[J];南方人口;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激进转型与渐进市场转型国家中的劳动力退休年龄考察[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立平;;从市场转型到社区转型[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3 王思琦;;“市场”与市场转型理论——以自贡盐业为例[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希 刘蒙丹;透过数字看南京消费品市场转型[N];南京日报;2013年

2 曾桦林;多维视角解读市场转型[N];中国航天报;2014年

3 赵永恒 记者 黄官国;上海市商务委发布菜市场转型升级“四大法宝”[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官平 本报记者 熊锋;促进交易所向全球市场转型[N];中国证券报;2012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边缘力量助推中国市场转型”[N];东方早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洪黎明 素文 张凤来 荆小洪;市场转型:智慧经营 深海拓展[N];人民邮电;2012年

7 河南记者 徐来燕 通讯员 段书梅;面向市场转型[N];中国邮政报;2013年

8 见习记者 陈芳;发展空间受限 商品交易市场转型迫在眉睫[N];中国商报;2012年

9 记者 李磊;促进交易所由境内向全球市场转型[N];期货日报;2012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巴曙松;在证券市场转型中重温经典的价值[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石;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组织制度变迁过程与机制[D];南开大学;2013年

2 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茹;石家庄图书市场转型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2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342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