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碳生产率与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碳生产率与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 出处:《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生产率 经济增长 资源型省份 非资源型省份 Hausman检验
【摘要】:本文对1995~2013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碳生产率、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碳生产率与能源消费之间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碳生产率的单向Granger原因。当每多消费一单位的能源,对非资源型省份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将比资源型省份大,即非资源型省份碳生产率下降的水平比资源型省份下降的要多,同时非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带来的碳生产率水平上升幅度要大于资源型省份。
[Abstract]:The 1995~2013 China in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 carbon productivity,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root test and GDP per capita, and the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the stationary panel data Grange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two-way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y growth of Granger two-way causal relationship, economic growth is the unidirectional Granger cause carbon productivity. When each unit of energy consumption, non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negative effect than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which declined more than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level lower than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at the same time non carbon productivity level of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of economic growth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新疆商贸经济学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产业碳排放损益偏离分析与区域公平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O.71463056);“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影响路径异同研究”(项目编号:71263051) 新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资源型产业损益偏离现象与多目标决策”(项目编号:010115C07) 新疆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资源型产业碳排放经济收益与生态损害偏离形成机理——以新疆为例”(项目编号:XJUBSCX-2014004)
【分类号】:F206;F127
【正文快照】: 引言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只有改变现有的“三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又要实现碳排放的减少,碳生产率很好地将二者结合了起来。在气候恶化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空间将成为比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连发;;上市公司多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02期
2 叶彬;;我国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05期
3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2年01期
4 狄煌;;提高生产率是促进小企业工资增长的关键[J];中国劳动;2013年11期
5 冯海发;中国农业总生产率的计算与分析[J];统计研究;1988年03期
6 ;提高生产率的动力是什么(资料选编)[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8 霍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年08期
9 王业斌;陈鹏;;广西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78-2010[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朱眉媚;;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J];商;2013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7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8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9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10 ;第二十九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解[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3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张斐斐 任茜;中国的风险来自于资产价格上涨[N];经济观察报;2010年
5 许剑毅 刘耀东 江源;多轮驱动的中国劳动生产率[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乙纯;劳动生产率下滑意味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石慧;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薇;服务生产率视角下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熊瑞祥;干中学与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D];湘潭大学;2012年
4 张进;我国施工劳动生产率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一力;生产率冲击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6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夏佳佳;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8 李杰强;生产率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宁周;制造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杜朋;新疆服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9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36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