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11:02

  本文关键词: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 出处:《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服务 城镇就业 经济增长 人口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


【摘要】:城镇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一直难以缓和。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再次凸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拓宽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就业者;如何改善就业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何吸引就业者在本地安居乐业。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研究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拓宽解决城镇就业渠道的需要。文章的主要脉络如下:第一章简要的分析了,研究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章整理了关于公共服务与城镇就业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相关的文献并不是很丰富并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主张公共服务有利于就业的提高,相反有的学者认为发展公共服务对提高就业帮助不大还有可能降低就业率;已有文献对于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多为片面的,多数只是研究了公共服务的某一方面的城镇就业效应,从多个维度来探讨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的文献目前并不多。第三章分析了省级层面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各项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分布的不平衡及大概的分布规律:东部沿海处于快速增长的高水平状态;中部地区处于缓慢增长的较低水平;西北地区处于低速增长的低水平状态。紧接着分析了城镇就业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发现城镇就业的分布极度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就业人数较多,中部地区次之,西北和西南的城镇就业人数最少;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主要集中于北部、东北部及中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本章主要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描述公共服务和城镇就业的现状,从而来揭示公共服务与城镇就业的空间部分的相关关系。第四章主要是描述公共服务与城镇就业的三大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借助耦合协调性模型分析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公共服务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服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与一致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分布上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公共服务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服务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第五章主要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揭示公共服务是如何调节经济增长的城镇就业;公共服务是如何调节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就业;公共服务是如何调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镇就业。第六章主要是采用两大模型进行实证:一是运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且将内生增长模型加以变换运用面板估计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公共服务与城镇就业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有利于促进城镇就业的发展;其中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教育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与城镇就业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生态环境服务与城镇就业之间的关系不够显著。二是运用省级层面的数据和调节效应模型,定量的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服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城镇就业存在调节效应;市政设施服务对经济增长的城镇就业效应存在调节效应;社会保障服务和基本教育对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就业效应存在调节效应。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总结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强有力的证实了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并从为了更好、更快的拓宽城镇就业的渠道和缓解城镇就业的压力,顺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社会化,提出相应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mployment in urban and urban areas ,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and urban employment .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service has an adjustment effect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public service .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service has an adjusting effect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ervice and basic education have an adjustment effect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西;;农业现代化的就业效应分析[J];兰州学刊;2013年12期

2 李晓曼;曾湘泉;;化工产业重组中的就业效应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蔡小慎;;科教投入协调发展的就业效应与促进就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2期

4 白成琦;就业非农化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效应——中日两国比较研究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J];日本学刊;2002年01期

5 韦宇红;;广西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7年06期

6 赵建军;论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效应[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7 周培煌;朱飞;;最低工资对广东制造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李晓春;何平;;最低工资线的农民工就业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9 朱文娟;吕志明;;社会保险费的就业效应:综述与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庆刚;潘越;;天津市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实证问题与理论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袁丽霞 张婧;发挥政策作用 促进就业效应[N];雅安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常宝国;高科技带来“就业效应”[N];工人日报;2002年

3 刘建军;全市创业促进就业效应进一步显现[N];乌海日报;2011年

4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 白景明;应关注“营改增”促进就业效应[N];中国税务报;2013年

5 记者 杨明清;青岛:创业路上工会与你同行[N];工人日报;2006年

6 吴学安;民间资本,激活创富动力待何时[N];中国审计报;2010年

7 记者 李奎;项目催生就业效应 10万农民工不再“东南飞”[N];南充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世佳;我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晓龙;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4 黄小勇;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赵建军;论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王国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就业效应[D];复旦大学;2010年

7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归鸿;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婷婷;江苏省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燕;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崔丙生;对外贸易视角下的就业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5 黄滢;贵州省第三产业增长的就业效应及就业趋势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6 杨蓝英;城镇女性教育水平的就业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周子滟;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及支出结构偏向的就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殷的燕;公共服务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9 周启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冯莉;中国贸易结构的就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1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401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e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