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全国各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研究
陈晗 东华大学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各省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立足我国旅游业现状,从国际旅游竞争力、星级饭店实力、旅行社规模、旅游专业人员培养四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组成各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定量评价,得出31个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并对原变量和公因子进行聚类,给出了中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对其今后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导论
旅游业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不减,世界各国之间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中国旅游业起步自70年代末,经高速发展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行业之一。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竞争日渐激烈,省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各层次利益中冲突相当明显;同时,由于各省区市场、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对外开放度、环境等条件差异,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目前国内外关于省级区域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还较少,而省级区域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选取了共9项指标对2010年中国各省份的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并结合因子分析进行排名;同时还运用聚类分析对31个省份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研究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的平衡程度。旨在为各省区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
二、 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选取典型的指标变量来反映各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同时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可靠性和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本文从国际旅游竞争力、星级饭店实力、旅行社规模、旅游专业人员培养四方面采取9个指标构建各省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符号
国际旅游竞争力
国际外汇收入
X1
入境旅游人数
X2
星级饭店实力
国有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
X3
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
X4
旅行社规模
旅行社营业收入
X5
旅行社资产总额
X6
旅游业从业人数
X7
旅游专业人员培养
旅游院校数
X8
旅游院校学生数
X9
(一)国际旅游竞争力指标
用国际旅游竞争力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入境旅游情况,选取国际外汇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数作为其二级指标。国际外汇收入越高、入境旅游人数越多则该地区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就越强。
(二)星级饭店实力指标
星级饭店实力指标用来衡量地区饭店业的竞争力,下设二级指标国有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及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
国有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星级饭店收入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是考核饭店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饭店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员工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是指每百元固定资产投入可以产生的营业收入,用来衡量饭店经营状况。
(三)旅行社规模
旅行社规模指标包括旅行社营业收入、旅行社资产总额及旅游业从业人数三个二级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旅行社行业的总体竞争力。
(四)旅游专业人员培养
旅游院校数与旅游院校学生数两个二级指标可以反映出当地对旅游教育的重视程度,衡量该地区旅游专业人员培养情况,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越多,就越有助于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可以增强该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
三、我国各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研究
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10年度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并用聚类分析对各省份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研究其发展的平衡程度。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
(一)因子分析
利用SPSS计算变量数据的相关矩阵,并得出KMO测度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
表2 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度量
0.662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253.740
df
36
Sig.
0.000
,检验统计量
表3 总方差分解
成份
初始特征值
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平方和
合计
方差 %
累积 %
合计
方差 %
累积 %
1
4.468
49.649
49.649
4.468
49.649
49.649
2
1.519
16.882
66.53
1.519
16.882
66.53
3
1.077
11.965
78.495
1.077
11.965
78.495
4
0.837
9.297
87.793
5
0.705
7.832
95.625
6
0.206
2.289
97.914
7
0.129
1.433
99.347
8
0.047
0.527
99.874
9
0.011
0.126
100
为为旅行社资产总额和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可将其看作为旅游业资产实力的代表。
得出因子得分方程:
在因子表达式中的各变量均为经过均值为0,标准差为1标准化后的变量,用原变量名加“.”表示。
表4 31省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城市
综合实力
排名
城市
综合实力
排名
城市
综合实力
排名
广东
2.363158
1
安徽
0.083122
12
吉林
-0.54109
23
四川
1.031067
2
河南
-0.05771
13
内蒙古
-0.54821
24
北京
0.973142
3
湖北
-0.06258
14
甘肃
-0.55122
25
江苏
0.818517
4
重庆
-0.08423
15
天津
-0.56368
26
浙江
0.720175
5
广西
-0.11833
16
贵州
-0.6552
27
山东
0.600476
6
福建
-0.12657
17
西藏
-0.68685
28
上海
0.550182
7
山西
-0.21456
18
宁夏
-0.72419
29
河北
0.293295
8
黑龙江
-0.23444
19
新疆
-0.74463
30
云南
0.268364
9
江西
-0.37946
20
青海
-0.76887
31
辽宁
0.113622
10
陕西
-0.40879
21
湖南
0.110858
11
海南
-0.45536
22
分析发现,东西部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差距明显,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东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高于西部,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极为一致。这一结果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很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初始效应明显。但是也不能排除例外情况,如云南、四川等省,虽然地处西部地区,但旅游业发展水平也较强,这是因为当地具有丽江大理、九寨峨眉等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
(二)聚类分析
通过分别对三个公因子和9个原变量进行几种系统聚类,发现对该三个公因子的最长距离法的聚类效果比较合适,并最终确定分为5类。
1.上海、北京分别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旅游业竞争力具有巨大优势。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较为重视,是一些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的榜样。上海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的现代文化资源,是一些新兴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榜样。
3.山东、辽宁、福建、广西、云南是旅游业发展一般的地区。这些地区大都具有一定数量的旅游资源,尤其云南、广西两省,相对于其充足的资源而言,这些省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江苏、浙江是旅游业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其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得以抓住机遇,改善本省的自然文化条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
5.广东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其经济最为发达,靠近香港、澳门等经济特区,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虽旅游资源不如一些内陆地区丰富,但对地区旅游的开发却走在国内前列。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对我国31省区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首先从国际旅游竞争力、星级饭店实力、旅行社规模和旅游专业人员培养四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提取了三个综合性较强的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旅游产业规模因子、旅游专业人员培养因子和旅游业资产实力因子,并分别计算样本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用以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其采取聚类分析,将31省区旅游业按其竞争力分为五类,以研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平衡程度。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东西部差距大,排名第一的广东省与最后一名的青海省的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悬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参考文献
[1]Tanja Mihal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
[2]Enright MJ,Newton J.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
[3]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10[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0
[5]陈欣,刘新平. 来华旅游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1)
[6]朱应皋,黄璐璐.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11)
[7]李强.基于SPSS的山东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10,(6)
引用: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商业
现代商业: CN11-5392/F QQ:136276459 投稿邮箱:xdsyzzs@126.com (切勿一稿多投)
本文编号:16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