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摘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经济安全已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产业安全均受到了影响。因此,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要加紧制定和采用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策略。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 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产业安全
经济全球化是本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实质
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不断证券化,资本国际流动更加自由化,金融业的电子化使金融市场迅猛扩大,具有雄厚实力的金融机构纷纷设立海外分支网络,跨国银行也掀起了合并、扩张与发展的浪潮,国际投资遍及全球,日益流畅的全球资本市场已经形成,国际投资取代国际贸易成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形式。第二,贸易自由化:自由化程度提高,贸易壁垒不断降低,贸易形式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和服务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顺利发展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形成。第三,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使生产要素得以更加合理的配置与利用。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它在技术、管理和规模上不断创新与扩大并实行全球战略,实现了超国家的企业内部国际分工。销售市场日益取代廉价劳动力因素成为跨国公司在选择海外投资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蕴涵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新技术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在当今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更加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潮流。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曾经出现过三种全球化,即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产业资本全球化。这三个阶段的全球化所不同的只是资本形态的变化,而没有改变资本关系的本质。现今经济全球化作为前三种资本形态的完备表现,其实质依然是资本剥削关系向全球的扩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处于主导与支配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承受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并且符合其进行市场扩张与追逐资本利润最大化的需要。美、日、欧三大经济集团占据核心地位,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脱颖而出,经济全球化对它们来说,挑战与机遇共存,它们的成功也潜在着巨大的风险。最困难的是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最不发达的国家,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二、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指一国经济在整体上基础巩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性与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或损失过多的国民经济利益,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共同组成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涵。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将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头等要素。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已转为以经济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国际的较量。这种变化使经济安全逐步取代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中最凸显的构成部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对世界三大经济、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控制,操纵着世界的贸易与金融规则,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面临诸多风险:
(一)对金融安全的挑战与应对措施。金融在经济工作全局中至关重要。,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安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求有一个安全与稳健的金融体系。如果金融不稳定,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阻碍整个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工作。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巨额的短期资本脱离生产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很大。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严重滞后,金融机构薄弱,防范和消除金融风险的能力有限,对巨额短期投机基金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致于大量投机性很强的套利基金流入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一旦抽走又引起金融危机,引发发展中国家金融动荡。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汇率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更多适应于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构成中,美国所占份额最大(19.62%),西方七国所占份额为49.6%,因此,,涉及关键的经济金融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手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仅是当今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司法者。美国的金融霸权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对于我国而言,我国金融形势总体是平稳和健康的,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隐患。具体表现在:我国金融机构基础管理薄弱,风险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水平较低,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形成的债权债务数额较大,构成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风险;外债使用不合理,效益差,投资结构不合理,非生产性外债增加,“隐性外债”问题严重。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并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必将同国内金融机构争夺人才、客户和资金,甚至造成我国新兴金融市场被外资操纵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首先必须建立金融安全防卫体系,制止国际游资流入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和发展金融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汲取国内外经验教训,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引进外资要顾及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防止外债非生产性借入和债务消费化倾向,防止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与此同时,要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国有银行的效率与竞争能力,加强对银行的商业化和专业化改造,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加快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二)对贸易安全的挑战与应对措施。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贸易全球化。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贸易安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化并行的双重贸易政策。它们在全球打着“公平交易”的旗号,一方面降低“关税壁垒”,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商业,一方面通过设置技术、环境等层层“非关税壁垒”,拒绝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自己的市场。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反倾销”作为设置“非关税壁垒”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施以反倾销制裁。此类反倾销行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威胁较大。此外,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总是将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初级产品与传统制成品为主,在全球范围内初级产品及传统制成品需求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很难获利。
规则的研究,充分联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员,影响WTO和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三)对产业安全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国家产业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产生的,外商利用其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是其产业结构受到冲击的过程,跨国公司在这一冲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扩张战略往往同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并且也很难在所在国做长期打算,例如跨国公司在国外实行跨国经营时,总是以“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规划自己的生产布局,将产业水平落后、污染严重、能量消耗大的“夕阳”产业放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而发展中国家以不合理条件引进的往往时较低层次的技术,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而对于信息、金融、电力、通讯、石油等战略性产业部门,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科技比较优势和垄断地位,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共同开发时附加苛刻的条件,以科技为诱饵,通过并购、或先参股后扩股再控股的方式逐步获取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部分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知名品牌都受到了国外品牌的打击。世界上最主要的计算机、电子产品与通讯设备的制造商已经将它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这些跨国公司实现了超国家的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可以绕过国家之间对商品和服务贸易的种种壁垒,更加有效的占领中国市场。国家必须加强对跨国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通过限制跨国公司的参股比例及限制外资过多进入我国战略性部门来避免我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被外资所控制,与此同时,要注意外资投入产业的合理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不能被眼前的即得利益所迷惑而忽略我国产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国家必须对民族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与扶持,为民族工业与外资企业竞争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国的民族工业必须加快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民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与出口创汇的能力,争取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形成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争创国际品牌,更好的溶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 雷家啸.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1,(1)
[2] 周道许.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3] 陈静.案释WTO反倾销协议[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 吴兴南 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5] 雷家啸.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问题[J]. 管理评论,2006,(7)
生态经济,2008,(4)
本文编号:18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52.html